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溆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bet365电脑网站 www.intmcc.com】【时间:2011-01-06 15:56】【字号

 

(溆浦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加速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县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溆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加快实现“小康溆浦、和谐溆浦、生态溆浦”,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纲要》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制定政府规章的重要依据,是动员和鼓舞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背景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 “一个目标、四个加快”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富县、生态立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规划和湘西地区开发等重要战略机遇,努力夯实发展基础,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又好又快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政策措施力度最大、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增长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到2010年,全县GDP达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6%,发展速度比“十五”时期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6亿元、二产业增加值26.73亿元、三产业增加值27.83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9046元;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1.03亿元增加到3亿元(按原财政体制口径统计),按新财政体制口径统计达到2.86亿元,年均增长2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年均增长36.8%,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3亿元;全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8%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9.6:24.7:35.6调整到2010年的22.5:36.6:40.9。“十一五”末,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1亿元, 年均增长23.5%,累计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1家,完成工业投入7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电力、矿冶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湘维“PVA”、“雪峰片片桔”创省级名牌;“沁园”板材创市级品牌;2010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6.3亿元,年均增长7.2%,基本形成以优质稻、水果、中药材、畜牧、枣子、油茶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我县进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新增粮食产能大县行列,确立了在强优势杂交水稻种植方面的领先地位“福香”、“淳香”牌柑桔通过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商贸流通繁荣,城区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商贸体系日趋健全,商贸经济日益壮大;“家电下乡”直补政策有效落实,“万村千乡工程”稳步推进,城乡流通网络日趋完善,世界500强企业肯德基入驻溆浦;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餐饮、住宿、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休闲旅游经济蓬勃发展,2010年预计旅游总收入1.4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28%。思蒙景区列入新潇湘八景之一,思蒙景区、山背花瑶梯田景区控制性规划及龙潭古镇总体规划完成终期评审。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十一五期间,县城面积拓展到7.6平方公里,人口达8.5万,全县城市化率达到30%,绿化率达到36%。年均完成城乡住宅建设2100户,建筑面积54.6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18亿元;先后完成了县城防洪大堤四、五、六期工程、大盛、大汉商业步行街、溆浦二桥、迎宾西路、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和新自来水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县城霓虹灯亮化、公交车站台、背街小巷和百小工程全面完成,年均完成基础建设投资7000万元,年均递增25%;房地产市场活跃繁荣。建材机电城、溆水明珠、兆隆花园、御泉山顶花园、太阳城、月亮湾、星星苑等小区开发相继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我县商品房建设的水平;流金广场、经贸大厦等高层建筑的兴起,提升了县城现代化品位;规范了县城燃气经营网点,完善了县城集中供气专业规划。交通建设波澜壮阔。沪昆高铁溆浦段今年8月全面开工,新溆、溆怀高速进展顺利,邵怀高速溆浦连接线、溆新高等级公路全面建成通车,S308溆浦段改造,溆浦三桥均已开工,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的历史性目标,全县完成村村通水泥路1671公里,益溆高速已列入国家计划,溆(浦)洞(口)高速即将列入国家计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低庄、桥江、水东6万亩标准粮田,30个乡镇基本口粮田、新坪1.05亩中低产田改造、16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溆水灌区一、二期工程干支渠防渗改造如期竣工。五年累计完成139处人饮工程,解决16.93万人的饮水问题,两江、北斗溪变电站和60个村农网改造即将竣工。环保基础设施如火如荼。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溆水河综合治理全面启动,橡胶坝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厂建设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十一五”期间,我县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先后对县酒厂、县罐头厂、县有色金属矿、县瓷厂、县药材公司等12家国有企业实施改体改制,推动了企业扩能改造步伐。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规范“村财乡管村用”工作,在全市率先对村(居)委会实行报账制和电算化管理;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以综合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改革、政府采购等为重点的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综合管理职能进一步增强。支农资金整合、非税收入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农村税费改革、乡财县管乡用等改革扎实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竞聘上岗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此外,投融资体制改革、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城镇居民医疗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险改革等其他各项改革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成功举办“溆浦经济发展粤港台联合促进会”年会、溆浦经济发展(上海、长沙、怀化等)座谈会、湘台经贸交流溆浦分会,积极参加中博会、西洽会及沪洽会。外经外贸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200万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县外资金48.5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内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项,专利48项,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达标县”称号。共投入资金7776万元,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15.3万平方米,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新建基层卫生院33所、加强型卫生院3所、村级卫生室19所。中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即将建成,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开工建设,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五年内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得到加强,新建保障性住房8.95万平方米,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大幅度提高;民政及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民政救助资金2.8亿元。城乡低保对象增加达44600人,新建乡镇敬老院15所。五年累计改造残疾人危房160户,对610名残疾人进行了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安置残疾人就业500人。人口与计生工作扎实推进,期内顺利通过省市评估;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电影“2131”工程深入实施,“乡村流动大舞台”巡回文艺展演及“家乡美”广场文化系列活动蓬勃开展,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全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县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5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5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0.35%,COD排放量同比下降21%。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2712元,比2005年增加5864元,年均增长12.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87元,比2005年增加1343元,年均增长7.35%。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等服务性消费比例提高到54%左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到3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市话普及率100%,农话普及率85%,广播电视入户率提高到95%以上,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提高到75.4%。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五五”普法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干部群众法制意识不断提高。大力推行政法干警联村(居)制度,深入开展干警“大走访”活动,警民联防、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初步形成;坚持严打整治方针,集中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涉黑涉恶”、“涉赌涉毒”三大战役,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我县进入了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行列。县政府认真贯彻人大及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积极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行政程序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示范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坚持办事公开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村(居)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顺利完成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政务、村务、财务、校务、厂务”五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了文化市场。

2、主要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虽面临周边区域日趋激烈的竞争,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冰冻、洪灾等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全县上下抢抓中部崛起、湘西开发、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等重大战略机遇,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①创新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县委、县政府注重在实际工作中适时调整发展思路。2006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强工壮农、兴城活商、民营主体、项目带动”的思路;2008年,又确定了“五抓五促”和“一个目标、四个加快”的工作思路;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号召, 2009年,县委、县政府又适时提出了“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的策略,把扩大投资、抓项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思路愈来愈明晰,发展步伐愈来愈快。

②实施发展战略五年来,县委、县政府紧密结合溆浦实际,结合省委“一化三基”的战略,紧扣怀化市“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创新发展思路和措施,确定好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坚持实施“工业富县、交通兴县、生态立县、民营强县、城镇与商贸活县、科教和人才兴县”和“一个目标、四个加快”等发展战略,促进了溆浦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富民强县的步伐。

 ③狠抓重大项目。始终把投资作为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和载体。“十一五”以来,共实施重大项目120多个,重点投入农业、交通、能源、城镇建设、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发展。

④推进改革开放。始终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改革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全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扩大县域经济外向度,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

⑤改善民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县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着力改善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保障了弱势群体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 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侵袭,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①产业发展滞后。我县产业发展比较滞后,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依然明显。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欠优,农业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工业过于依赖本地资源加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比重大,产业链条比较短,总体科技含量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名牌、知名品牌少,竞争性不强;第三产业以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休闲旅游、金融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行业发展还正在起步。总体看来,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全市前列,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处于全市乃至全省下游,特别是工业发展已落后于周边辰溪、沅陵、洪江、中方等县市,发展将遇到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②经济发展要素制约凸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较重,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影响明显,高级生产要素(科研设施、教育培训设施、现代物流设施、现代服务设施、营销网络资源、高级专业人才)资源缺乏,使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受到了较大制约。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任务任重道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③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企业制度改革、投融资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有待进一步深化;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一些触及核心利益的根本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社会就业保障面临新的压力等等。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溆浦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孕育着新的巨大的发展潜力。

1、国家中部崛起规划将全面实行。国家已正式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基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相应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作为湖南56个、怀化唯一一个粮食生产大县、重点电力、原材料生产县以及湖南中西结合部交通枢纽中心,溆浦将在特色农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商贸物流等领域有望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

2、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开始启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设立,是未来五年影响湘西乃至湖南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有利因素,将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十一五”规划期,我县没有享受到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为保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将范围延伸到整个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我县将同怀化市原七个比照西部政策县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可享受西部地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方面更多的支持。

3、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二五”时期主要处于后危机时代,国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批产业将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湖南经济将进入快车道,工业化进入中期起飞阶段,新型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推进,特别是随着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产业趋向高级化、两型化,转方式、调结构已刻不容缓,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制约,一些产业也将向湘西地区转移。这将为处于中西结合部位的我县提供抢先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

4、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邵怀高速溆浦连接线、溆新高等级公路、乡乡通水泥路等工程建成通车、沪昆高铁、娄怀高速S308线改造开工建设,益溆高速即将开工,溆洞高速将列入国家路网规划,桥江机场军民两用改造力争立项,极大优化我县的交通条件和物流条件。江口省级工业园即将开工,带动红阳、低庄、红远、龙潭等工业小区扩容提质,投资环境更加优化、有力促进经济开放程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县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质量不优;二是投融资机制不活,扩大有效投入后劲不足;三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四是周边地区争相发展,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竞争压力大,就业和维稳等各种矛盾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提升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二、规划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小康溆浦、和谐溆浦、生态溆浦”的宏伟目标,以加速后发赶超为主题,大力实施“城镇带动、商贸强县、兴工壮农、生态立县”四大战略,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增活力、惠民生,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力争将溆浦建成湖南中西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大通道,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新溆浦而努力奋斗。

2、发展战略

——城镇带动战略城镇作为聚集各种发展要素的载体,在整合资源、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着龙头作用。作为农业人口大县,溆浦要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突破口,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思路,把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来抓,大力推进城乡交通、水电、燃气、通信、互联网、旅游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不断增强吸纳农村居民和辐射农村的能力;要通过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构建层次分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环境优美的城镇体系,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以城镇带乡村、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商贸强县战略。按照“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总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县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筹建湘中西部物流园、大型综合市场(广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务信息中心,构建湘中湘西结合部商贸物流集散地和怀化五省周边商贸物流大通道,加速推进富民强县进程。

——兴工壮农战略。立足溆浦实际,依托山区资源优势,采取培育园区、项目带动、壮大龙头、形成集群、创建品牌等一系列举措,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化工、食品、矿产、电力四大支柱产业,扶持发展新兴产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要做大做强片片桔、金樱子酒、金银花茶等加工产业;加快推进特色高效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努力实现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态势。努力提高全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依据山区农村特点,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总要求,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致力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完善产业发展的生态评估标准,加大生态保护的设施建设,增强生态发展的吸引力;大力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不断优化县城的生态布局,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溆浦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将近翻一番,综合实力跨入全市前列,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力争建成怀化五省周边地区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有机化工和建材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基地,湖南中西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大通道。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GDP年均增长13%,到“十二五”期末,达到135亿元;人均GDP年均增长10.5%,达到14476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32%,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6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达到6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达到7000万美元。

经济转型取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3:52.3:3:34.4;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达到6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5.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0年;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8%;高中阶段校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和32%;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企业养老保险、失业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95%以上,5年累计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45%以上,有线电话、移动信号、广播电视、重大灾害预警网络覆盖面分别达95%以上。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0%以上,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0%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和交通万车死亡率有一定程度降低,确保不发生一起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分别达到20131元和7075元。城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控制在32%、45%以下,基尼系数控制在0.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基本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全县总人口控制在93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耕地保有量保持在61万亩左右,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左右;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降低18%;万元规模工业增加能耗降低20%,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25%;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60%、90%。

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实现新跨越。全县铁路干线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干线公路里程分别达到120公里(可能达到240公里)、108公里、583公里。农村公路通达、通畅率达 100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100%;新增发电装机容量8580 KW/h,农村电网改造率达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1.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人。全县城镇化达到35%以上。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医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国有企业、财税、教育、户籍、投融资体制、农村综合体制、收入分配体制进一步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开始形成。对外开放、经济协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利用外资、内资年均增长 15%。

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乡镇行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国有企业、财税、教育、户籍、投融资体制、农村综合体制、收入分配体制进一步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

(一)加快产业发展,推进经济转型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新上一批、提高一批、转移或淘汰一批”的总体要求,实施工业发展的“一六五三”战略,建好“一个园区”,即江口工业园,创建“六个基地”,即省级PVA、电石和硅材料基地,市级食品、铸造、石材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五大产业”,即化工、食品、建材、矿冶、新材料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陶瓷、服装、铸造等产业。实现“三个一百”目标,即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工业投入达到100亿元以上。通过以园区为平台、项目为载体、加大工业投入、优化工业布局、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特色产业保障的企业集团,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现代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辅助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

规划期末,工业企业产值达到20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8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4.5亿元,年均增长30%。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28家,其中产值达5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2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30家,上市企业2家。新增国家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4个、市级名牌10个;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22亿元以上,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5

发展重点:

——园区建设。规划期内,将江口工业园申报为省级工业园,建设成以电石、PVA及硅材料产业为主,电解锰、水泥等产业为辅,年产值过80亿元的省级化工及硅材料工业园区。在县城周边(主要以城西为主)规划建设5平方公里左右的农产品加工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主的回乡创业园区。利用闲置厂房,规划建设复印耗材产业区;在黄茅园、龙潭、大华辖区规划建设石材加工产业区;在县城城东规划建设铸造产业区;在红阳工业区规划建设矿冶产业区。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特色鲜明、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思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六个基地”。即湘维公司年产30万吨省级PVA生产基地的产业建设;江兴公司年产50万吨省级电石生产基地的产业建设;围绕硅材料序列产品建设的省级硅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溆浦农产品加工建设市级食品产业基地建设;对接“长株潭”装备制造业建设年产20万吨铸钢(铁)件的市级铸造基地;利用黄茅园、大华、龙潭等地的花岗石资源,建设市级石材生产基地。

——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壮大化工、食品、建材、矿冶及新材料产业。化工。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加快推进江口省级工业园建设,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增强行业创新能力,紧紧依托湘维公司,延长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能力,促进化工企业向“高、大、强”转变。重点发展电石、PVAPVBPVC、醋酸甲酯、硅酸钠、白炭黑、硅酸铝、偏硅酸钠及其深加工产品。重点支持和建设好湘维集团年产30万吨PVA项目、江兴公司年产50万吨电石项目、湖南凯鑫黄金投资有限公司的硅砂深加工项目、年产20万吨硅酸钠及10万吨白炭黑项目、文理生物公司年产10万吨燃料乙醇及300吨黄姜皂素项目。期内新增规模企业8家,化工生产产值达80亿元以上。食品。加快由农产品生产大县向食品加工大县转变,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桔片及果蔬罐头、果汁饮料、酒类、植物油、食用菌、大米精加工、生猪加工、金银花加工、山野菜加工等产品;重点支持建设雪峰公司年产3万吨桔类食品、天宇公司年初2万吨果蔬罐头、湘妃酒业年产2000吨果酒、年产5000吨“宝康”植物油、春和及恒森菌业公司年产8000万包食用菌及加工项目、顺成天然绿色食品公司年产3000吨竹笋及山野菜加工、万水公司金银花加工、年加工10万吨稻谷及系列产品和生猪加工等项目。期内新增食品加工规模企业8家,年产值达15亿元。建材。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水泥生产企业扩改升级,提高林木、花岗石建材产品档次,加大新型建材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力度,促进建材企业“高、大、精”转变,重点发展覆膜砂、水泥、花岩石、板材及特种玻璃产品。重点支持建设恒成硅业年产1万吨覆膜砂项目、以湘维公司水泥厂为主的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粉磨站项目、900吨/日各类特种玻璃、年产50万张合成石英石板材项目,龙潭、黄茅园、大华等石材加工项目。期内新增建材规模企业8家,年产值达18亿元。矿冶。加强全县矿产资源勘查,科学制定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引入战略投资伙伴,采用先进设备工艺,提高深加工水平和矿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铸钢(铁)件、钒系列产品、锑、金、铀、铁合金、工业硅、电解锰、电解铜等及深加工产品。重点建设珠华铸造公司年产20万吨铸钢(铁)件项目、亘盛钒业年产2500吨五氧化二钒及深加工项目、辰州矿业及泰丰矿业1500吨/日浮选项目、年产5000吨精锑项目、金正锰业、江垅锰业及青山实业年产9万吨电解锰项目、华昱硅业、丰顺硅业2×25000KVA矿热炉项目、金鑫贸易、永发铁合金及新天地铁合金3×12500KVA矿热炉项目。期内新增矿冶规模工业企业9家,产业产值达35亿元。新材料。开发利用好拥有全国“硅砂之都”美誉的硅砂基地,抓好硅砂及工业金属硅深加工,重点发展硅材料序列产品,研发石英玻璃管材、太阳能光伏玻璃、晶体元器件等中高端产品。加大PVA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发展特种超强纤维、降解材料等新型材料。期内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20亿元的产值。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家具、家电、服装、饰品、皮革加工、玩具、复印耗材等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改造提升陶瓷产业,适当发展电力能源产业。抓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工业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技推广为支撑、以品牌带动为突破口、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跨越。

发展目标: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44亿元、20.43亿元和6540元。稳定粮食总播面95万亩以上,总产值40万吨以上,县级粮食储备规模达6000吨以上。出栏生猪132万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大宗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优质率达90%以上,绿色农产品认证达30%以上,有机产品比例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5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以上,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创建市级休闲农庄2家,打造全国知名品牌2-3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5个以上。

发展重点:

——加快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以优质稻、柑桔、生猪、金银花、油茶和工业原料林为重点,推进基地的规模化经营。到2015年,以桥江、低庄、双井、水东等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建成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推广超级稻20万亩。以水湾、低庄、水东、桐木溪等乡镇为重点,新建优质柑桔基地4万亩,柑桔面积发展到15万亩,总产20万吨。以桐木溪、低庄、谭家湾、桥江、卢峰等乡镇为重点,建设19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79个规模养殖场,全县出栏生猪132万头。以龙庄湾乡为中心的南部高山区乡镇为重点,新建金银花基地3万亩,金银花总面积发展到9.1万亩,年产干花1万吨。以思蒙、舒溶溪、谭家湾、水隘等乡镇为重点,新建油茶基地13万亩,油茶总面积达30万亩。以三江地区和两丫坪、龙潭等山区乡镇为重点,新建工业原料林20万亩。同时,加快猕猴桃、溆浦鹅、鸡蛋枣等特色产业发展。以仲夏、低庄等乡镇为重点,逐步恢复优质枣子基地4.5万亩。以溆水河沿岸的水东、卢峰、仲夏等9个乡镇建设30万羽溆浦鹅基地,以卢峰、桐木溪、江口等乡镇为重点,建立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立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地方标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推广先进种养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产地环境等方面进行全程规范,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使农产品生产安全、生态、高效。加强生产源头管理,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药、化肥、兽药和有毒有害物质为重点,规范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从源头上控制禁用药物和有害物质流入生产领域。

——培育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集中土地资源,推进规模化经营。到2015年,土地流转面积达28万亩。积极鼓励和扶持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大户,发展规模化种养,成为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10个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和带领农户建基地、闯市场,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立足柑桔、粮油、生猪、金银花等优势产业和枣子、猕猴桃、竹笋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群,建成湖南主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战略,引导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重点扶持雪峰、天宇、维康、金裕、恒森、春和、顺成、鑫宏源等龙头加工企业,加快企业提档升级改造步伐,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广、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桔片、红枣保健饮品、生猪、溆浦鹅、金银花、食用菌、粮油、果蔬、竹木等加工项目,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30亿元。

——优化农村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村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五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优化农业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农资配送、农产品供销等涉农服务,把服务落实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60%以上。加强金融服务,降低贷款门槛,创新担保形式,增加对农业的贷款支持。拓展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农产品信息收集、加工、交流、发布平台和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病虫害防治,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

3、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

围绕“商贸强县”发展战略,依托大交通形成的有利条件,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产配套的现代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生产服务业,全力推进住宿餐饮、社区服务、旅游等生活服务业。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全社会消费品销售额达到62.2亿元,年均增长20,商贸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全县GDP的比重为2810。期内,力争将溆浦建成怀化五省周边地区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地和商贸物流大通道。

发展重点:

——现代物流业。依托县城有利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借助良好的经济基础,以现代物流技术和运输、仓储等物流设施为支撑,以培育和完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在规划期内形成一个功能强大、配套设施完善,由物流基地、专业物流公司所组成的物流服务网络,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第三方面物流企业。规划期内,初步建立以综合型物流基地(园区)为核心,以综合型及专业性物流配送中心和仓库为节点的商业物流体系。期内重点建好城北新区物流园区、张家桥配送中心、城南配送中心。在城北新区迎宾西路西侧,规划15公顷用地的物流园区,建设现代化仓储区、配送中心区、货物中转区和流通加工区;在城北新区张家桥建成以仓储业务为主的配送中心;在城南综合市场附近建成社会化即第三方配送模式的配送中心。加强物流信息建设,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为各种物流企业提供信息支撑。建好低庄、江口、龙潭、桥江等重点镇的二级物流节点,建立其他乡镇为中心的三级物流网络,形成适合各个层次,覆盖全县的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商贸业。商贸发展按照“延南扩北、拓西、通东、改善城中”的思路,重点规划好“一核、二轴、六区、七街”的空间布局。一核即大盛步行街为中心;二轴即横向发展轴指溆水南路、溆水北路所构成的带状范围,纵向发展轴指警予南路和警予北路所构成的带状范围,六区指布局在六个居民区的次级商贸中心;七街指各具特色的七条特色商业街。期内,新建3个上规模的专业市场,即城北家居市场、城西工业品市场、城南水果批发市场;新建2个综合农贸市场,城北、城南各一处。每个社区建设一个顶棚式农贸市场,服务半径500米,共6处。新建或改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生产资料市场3个。在整个城区,因地制宜布点一些百货点、大中型超市、专业店、购物中心、便利店、折扣店、专卖店等,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方便、优质的购物环境。

——社区服务业。建立覆盖面广、层次多、方位全、社会化程度高的社区服务业体系,为居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快捷、项目齐全的服务。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看护、代办代理、社区卫生保健、保洁、保安、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到2015年,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达7万人。

——旅游业。按照“科学规划、全面保护、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的工作思路,通过做好屈原、向警予、抗日战争最后一战纪念地三篇文章,把握“思蒙山水、龙潭人文”两个重点,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的警予红色文化、以思蒙为中心的溆水风光屈原文化、以龙潭为中心的南部民俗传统文化、以深子湖龙泉山为中心的东北部山水生态四大板块,树立“灵秀溆浦”的品牌形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主管、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加大对旅游的投入,着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思蒙景区、山背花瑶梯田民俗文化区、向警予纪念馆、龙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深子湖水利风景区等项目的建设,力争建成3-5个规模大、竞争力强、富有特色的旅游精品项目。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和宣传营销力度,将溆浦旅游纳入大湘西及武陵山协作区旅游循环圈。注重旅游安全、加大旅游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旅游服务的软实力。到2015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

(二)改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

1、建立快捷畅通的现代交通网络。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边联结网、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路网新建与改造并举,以一机场三铁路三高速四国道七省道为主动脉,完善县乡村公路支脉网络,完善交通配套设施,消灭公路死角、瓶颈和断头路,加快实现省道全面升级,构建以铁路为龙头,公路为主体,航空、水运为辅助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航空。桥江机场军民两用改扩建工程争取立项,力争期内开工建设。

——铁路。全面完成沪昆高铁溆浦段和溆浦南站建设,积极争取张(家界)-桂(林)铁路旅游专线经沅陵、辰溪、溆浦、洞口、武冈列入国家计划,并开工建设,力争湘黔线溆浦站改造升级。

——公路。全面完成娄怀高速溆浦段建设,新建益溆高速溆浦段,溆洞高速力争期内动工或建成,使境内高速公路达188公里。完善路网结构,新增国道4条:1、龙牛线(原s308)水隘至洑水湾段;2、溆塘线(原S224)溆浦至黄茅园段;3、国道G320黄茅园至铁坡段;4、沅陵(经大渭溪)至低庄。新增省道10条:1、原S312龙庄湾至黄茅园段;2、原S225低庄至新化;3、邵东至低庄(低庄、祖市殿、油洋、岗东、红旗界);4、沅陵至新宁(木溪、观音阁、桥江、水东、两亚坪、龙潭、温水);5、湘乡至凤凰(舒溶溪、哑塘、桥江、两江、善溪);6、溆浦北斗溪至麻阳(北斗溪、小横垅、白水);7、慈利至洪江(溆浦、思蒙);8、溆浦江口至洪江雪峰山(江口芦冲沅、双龙);9、沅陵马底驿至谭家湾(让家溪、谭家湾);10、隆回金石桥至辰溪前塘(荆竹山、沿溪、两丫坪、统溪河)。新增县道26条366公里、乡道43条363公里,使县乡道里程分别达到450公里和659公里,国道县乡网络公路总里程达1813公里。干线公路按二级公路标准改造续建S308线溆浦至沙滩、分水岭至低庄、改造里程66公里,改建S312线龙庄湾至黄茅园及配套路网36公里,二级公路标准新建溆浦至麻阳(规划省道)小横垅至北斗溪至蒿吉坪30公里、沅陵至低庄(规划国道)大渭溪至低庄段30公里、沅陵至新宁规划省道(观音阁至水东段)21公里。新改建县乡公路及跨县公里209公里,完成140个行政村通畅公路800公里。到2015年, 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争取较大自然村落通公路,30%的通组公路硬化目标。加快渡改桥建设。“十二五”期内,完成溆浦四桥、溆浦城东大桥、湖里坪桥等31个渡改桥项目,总长3215延米。加快公路场站建设。“十二五”期内,新建溆浦中心汽车站和桥江、观音阁、水东、双井等农村客运站31个,建筑面积155800平方米。

——水运。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航道整治、提高航道等级、完善港口码头布局、构建水上货运、旅游、娱乐全面发展的水上网络。“十二五”期内,改造沅水航道(500T,五级)15公里,溆水银珍电站至溆浦段35公里,银珍电站至江口段(30T,七级)27公里,资水航道善溪至渠江段(500T,五级)20公里;新建善溪码头和仁里冲码头,改扩建大江口码头和锅厂码头。

2、构建安全有效的农田水利和电力保障体系。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新增粮食产能、油菜基地建设等国家扶持项目,继续实施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化粮田建设和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期内完善田间排灌渠系910公里,改善田间道路340公里;建设高标准良田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着力加强水源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确保水资源供用与高效利用保障率,满足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实施好幸福水库加坝增容工程和新建火炉溪、曾家溪、水东湾、和羊4座小(二)型水库。解决好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二是突出完善好人水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重点抓好防洪控制性工程深子湖的中型升大型工程;加强江河治理和乡镇防洪工程建设,新修县城防洪堤5860米,实施四都河、三都河、二都河、麻阳水河、高明溪河、渠江河治理工程及县城河道清障工程,提高乡镇防洪能力;实施好银珍中型水库,紫荆、合心、越界坳等6座小(一)型水库及丰子塘等73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千工坝病险水闸改造加固落工程项目;同时完成全县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程度,提高我县的防洪减灾的能力。三是着力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继续实施好溆水灌溉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新建和更新改造提升灌溉泵站120座;四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切实保障城乡饮水安全,规划期内解决全县20.3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实现全县43个乡镇所在地全部通自来水,重点实施水东镇、仲夏乡、统溪河、观音阁镇等集镇的集中供水工程。

——完善电力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增强受电能力,改善供电条件,提升用电质量。加快电网建设,新建(县城城东、江口)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4座,总容量达592.5MVA;新建35KV变电站5座,扩建35KV变电站2座,总容量达65MVA;新建110KV线路132.5公里,35KV线路58.7公里。加快城网改造,科学规范改造县城线路,合理布局县城高压走廊。新建变电站10KV配套出线40.35公里,改造变电站10KV配套出线14.22公里;新建与改造10KV配套线路107.36公里。新建和改造配电变压器108台,总容量33.775MVA;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322.6公里。加快未改村农网改造,对部分已改村进行农网完善、新建10KV配套出线185.2公里,改造10KV配套线310.9公里。加快水电自动化改造,新上生物质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解决县城内能源供应不足矛盾,逐步实现农村与城市供电同步、用电同价的目标。

3、加快建设高效安全的现代信息网络。突出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智能化发展,加强光缆传输网络建设,提高宽带网络通达深度,扩大覆盖范围,期内,新建CDMA无线基站五个,新增传输光揽10000芯公里,窄宽带端口5万个。加快TD-SCDMA建设,开通3G移动电话、可视电话、手机电视;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建好电子政务内外网;基本实现“数字溆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科技教育、国土资源、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城市管理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抓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涵盖农村通讯、农技推广、农业经营和农产品交易等内容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城乡之间网络协调发展。到2015年,力争CDMA无线信号覆盖乡镇100﹪,覆盖行政村75﹪。接入光纤到小区率和到大楼率达95以上,城区家庭宽带接入率达8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以上,实现城乡移动信号、电视信号无盲区,重大灾害预警网络覆盖面达到90以上。

(三)加速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扩容与提质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实行城乡统筹、产业和城镇互动发展,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辐射点,其他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庄为网络的城镇体系,形成全县城乡“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协调”的一体化新格局。

发展目标:到2015年,县城规划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1.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5万人,全县城镇人口达33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35

1、突出县城中心城镇建设。突出县城中心城镇建设,按照“扩容提质、突出特色、提升形象”的总体要求,遵循“东延西扩南进北拓”的规划建设思路,加快实施“54412”发展战略。“五大新区”即以屈原大道为轴心,推进城北新区开发;以人民西路为轴心,加快城西新区开发;以迎宾西路为轴心,抓好迎宾西路新区开发;以溆浦三桥为轴心,促进城东新区开发;以溆浦二桥南端为轴心,促进城南新区开发;“四大公园”,即人民公园、花果山公园、城南公园、长乐游园;“四路”,即城南连线至城北低庄路的内环线、园艺西路、桔长路及旧城道路改造;“一带”,即溆水南岸休闲观景风光带;“二站”,即中心汽车站、公交汽车站。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县城新规划道路建设和旧城道路改造提质,到2015年,城市道路总长达28公里。期内,建设好中心汽车站、城北停车场、溆水河橡胶坝、城南防洪大堤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城市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公交、站场、广场、公园、地下管网铺设等设施建设。期内续建县城自来水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使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完成自来水厂一期工程绿化、亮化及功能完善工程;根据县城扩容提质需要,配套完成各类环卫设施,并合理新增环卫人员;新增县自来水厂城区二级加压站2座,期末适时启动县自来水厂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城区管道燃气项目建设工程;组建城市公共汽车公司,并依据县城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科学调整、新增公交线路,相应增加城市公交车辆;根据城市居民出行需要,合理申请新增出租车汽车特许经营权指标;配套完善新建城区及背街小巷路灯照明设施,更好城区老化电缆线12000米;改造排水管网50000米。到2015年,县城绿化面积达7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8万吨,燃气供应量0.8万立方米/日,使县城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7590。加速城区经济发展,突出抓好县城区房地产业、商贸产业、文化教育产业、现代工业和都市农业的发展。房地产业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突出品牌和优质房源建设,规范房地产建设和消费环境。到2015年,县城区住宅建筑面积5年累计达到52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35平方米。商贸物流产业要加快城北、城南物流园区和综合专业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商贸物流体系。文化教育产业要按照“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建设溆浦影视文化中心、溆浦图书馆、影视、出版发行、文化娱乐等产业发展。现代工业要以城东工业园小区为依托,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建设好城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工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县城产业发展的良性联动。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要合理规划,积极引导,推进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发展。

2、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着重建设低庄、江口、龙潭等重点镇,突出特色建镇。江口镇要依托湘维、工业园,重点开发河西,创建工业重镇;低庄镇要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成溆浦北部农副产品和硅砂基地,并辐射湘中地区;龙潭镇电力、中药材得天独厚,建成我县南部边贸重镇;北斗溪乡要抢抓沪昆高铁溆浦南站建设的机遇,合理编制好城镇建设规划,以溆浦南站为核心,建设新型小城镇。同时,要完成黄茅园、均坪、桥江等10个镇26个乡总规修编工作,引导农村居民向乡镇适度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加强城镇管理。坚持城镇管理与城镇开发并举的原则,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为主题,推进城镇精细化管理和公用事业改革创新,加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建立城镇长效管理机制。

4、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办点示范、点面结合、连片推进”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农村办点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可看、可学的示范村。加快农村村庄规划修编,全面整治农村环境的“脏、乱、差”,重点解决垃圾围村、围田、围路的问题。以农村清洁工程为契机,大力开展 “清洁家园”活动,实施以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厨、改栏、改厕、改浴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五改”工程,集中垃圾处理,抓好村庄美化、绿化工程,建立健全环境保洁长效机制,促进农村面貌全面改观。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城镇化建设。抓好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电网改造、危房改造等建设,着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步伐,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推进农民健身工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构建绿色、环保、生态产业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污染少的产业,将资源消耗高、废物排放大的化工、建材、矿冶等产业纳入循环经济发展轨道,强化环境监管,改善县城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1、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坚持事前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实行有限、有序、有偿开发的原则,从源头上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一是突出生态保护,积极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巩固提高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封山育林步伐,重点加强一区(西北部生态公益林区)、一带(县城公益林带至溆水入沅江口旅游观光带)、一网(县乡公路为框架的生态绿化网)建设,到2015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97.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5﹪。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对全县18个乡镇的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采取封山管护,封山育林(草)、植被改良等生物措施、间作、禁牧、轮作、客土、节水等农艺措施和旱地梯土、集水工程等工程措施,规划新造和改良植被面积22.5万亩,封山管护37.5万亩,旱土坡改梯田面积7500亩。加强“三边”造林和长防林工程建设,加强米粮洞、圣人山、让家溪乡土阔叶树种资源3个自然保护区建设,修复典型生态系统,完善自然保护区功能、规范管理、推动自然保护区晋级。二是加强森林防火及侦测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及基层林业公安派出所建设,健全森林防火预警和侦测体系。三是切实抓好城镇、村镇绿化。大力实施城镇街道绿化改造,加快人民公园建设。深入推进“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5,城镇建成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9平方米以上。四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控制农村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实施规模化禽畜养殖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

2、加强环境保护。强化环境监管、防范环境风险、完善环境执法机制,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全面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和污染排放量,改善县城环境质量。一是必须以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环境整治。严格控制一类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严格水源地受重金属、氨氮、粪大肠菌群等特征污染威胁。加强溆水流域综合整治,重点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县城河段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对二都河、三都河、四都河的污染进行治理,加强医疗废水,特别是中心医院医疗废水和现有煤矿及历史遗留煤矿污染治理,改善和提高水环境质量。二是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为重点、改善环境质量,严格环保准入,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CODSO2、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工程,巩固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成果,加强对第三产业管理,减少第三产业的油烟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三是以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强城镇环境监管。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规划期内,重点建制镇全面完成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CODSO2、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10年底削减10,铅、镉、砷等重金属排放量消减15;县城酸雨频率降到30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90以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稳定达标率100;危险固废、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废放射源收贮率100;城镇空气质量保持国家Ⅱ级标准,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级类标准,其他水域达到Ⅲ类标准、地表水水环境功能达标率95以上,95以上的城镇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溆水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50;农村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达到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药使用强度(折纯)小于2.3公斤/公顷。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率与联网率分别达到100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和壮大战略性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创新转变。一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利用体制机制,制定实施产业用地、水耗、能耗、环保、就业容量等标准,建立产业筛选和综合评价机制,促进消耗高、污染大的产业和企业逐步退出,形成有力于节约利用资源的长效机制。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重点,以培育化工、能源、建材、矿冶产业之间的循环纽带为基本模式,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规划为先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支撑、技术为平台、关联产业聚集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二是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抓好水电挖潜、加快水电自动化改造;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城市路灯、道路指示标牌、楼道照明、小区照明、村区道路照明、偏远村落农户照明中的应用,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池工程建设,着力发展生物质能,规划期内建好生物质发电以及能源综合利用工程;三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生态服务业,促进生态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农家乐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对现有生产能力进行调整和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五)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1、大力发展外经外贸。依托我县日益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抢抓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国家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培育壮大自营进出口企业,努力实施品牌出口战略,快速打开国际市场,提升我县对外贸易竞争力。重点培植嘉盟饰品有限公司、骏兴五金(溆浦)塑胶制品有限品、溆浦涉江楼酒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妃酒业有限公司、溆浦钒业有限公司、溆浦工业硅有限公司一批自营企业。到2015年,力争全县自营进出口企业发展到10家,外贸进出口额突破2000万美元;外派劳务500人以上,争取国家无偿援助项目3—5个。一是深挖潜力,夯实基础,推进外经外贸快速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建出口品牌,推进公平贸易,引导和帮助新获权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加快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二是优化产品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支持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培育出口名牌产品,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支持和培育企业争创“湖南省出口品牌”和“中国出口品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加工贸易,推动出口大户向贸易大户转变,实现大进大出,带动进出口双增长。三是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引导发展区域物流中心,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为外贸进出口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挥园区优势,扩大外经外贸。

  2、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引进内源型与外源型企业并重、开发型与节约型、单一产业型与产业复合型企业并举,资金与品牌技术、人才同步、高速度与高科技、高效益、高质量协调的原则,进一步创新招商理念,转变招生方式,完善招商机制,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上新水平。到2015年,引进国内县外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亿元,其中,引进规模1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达到10个;新引进和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1亿美元。一是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创新观念、明确重点、抓抢机遇、积极作为,做到招商热度不减,努力开创大招商、招大商的局面。把重点瞄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搭建产业转移平台,争取一批关联度高的大企业来我县投资兴业,把目光盯紧德、日、美、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硅产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业等产业招商活动,引进战略投资者。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以商引商,以乡引商、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方式,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中介推动的招商运行机制。依托驻深、驻长等办事机构和县经济粤港台联合促进会、长沙商务等招商平台,精心组织小分队上门招商。三是完善招商机制,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重奖招商引资功臣,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强化招商绩效考核。优化服务环境,完善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窗口收费的服务机制,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宽松环境。四是夯实招商基础。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确保引进项目能及时落到和建设,突出项目储备和策划,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资源、精心策划、包装推介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带动产业升级的好项目,增强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溆浦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育强县为目标,继续普及和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抓实办好特殊教育,突出成人教育的培养能力,基本适应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构建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整体水平进入全市前列,到2015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年均增长2.1;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年均增长1,普职高招生比例逐步达到1:1,高等教育入学率达32以上,学前一年教育率达98,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5,其中城镇达到96以上。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布局整合力度,加快合格学校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期内每个乡镇建成1所以上基本完备的寄宿制初中或寄宿制完小,建一所以上合格幼儿园,“十二五”时期,撤并普通高中3所,保留普通高中7所(其中公办5所,民办2所),职业中专2所(新增民办职业学校1所),初中撤并11所,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调整后保留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6所,中心小学撤并11所,调整为19所(含完全小学),村小设310所左右。二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民间教育资源和其他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各类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发展壮大全县教育资源总量,扩大教育规模,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行校长公选制,教师聘任制,分配绩效制,加快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良好、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十二五”期末,小学、初中、普高、职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89692以上,高学历教师比例不断提高,职教领域“双师型”教师不断增加,培养县级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及骨干教师1000名以上;加快教育科研力度,到2015年,全县所有中小学校有县级以上立项的科研课题,全县有5个以上教育科研课题在省级以上获奖。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认真落实教育投入政策。“十二五”期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国家对从事教育服务的免税和鼓励社会对教育事业捐赠的政策,倡导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允许民间投资进入教育建设领域、对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学校资产,依法处置用于学校建设。四是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内,重点搞好以下9个重点项目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学校建设,共规划96所,教师周转房建设,规划建筑面积92795平方米、学前教育机构建设、职业教育建设、特殊教育建设建设面积2600平方米,城区学校建设新增学校3所、扩建1所,增加学位10000个,实验仪器、电化教学设备建设,图书装配、音体美设施装备建设。 

2、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到2015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比“十一五”期末上升1—2岁;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以下;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15‰以下;儿童免疫规范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0张、执业(助理)医师1.5人。完善服务网络建设,在基础建设上,依托龙潭中心卫生院和卢峰镇卫生院,分别在龙潭镇和城南各建设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全县卫生规划建设项目691个,总投资4.1亿元,建筑面积18.06万平方米。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在城南、龙潭新建第二、三人民医院,扩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监所、县妇保院,总建筑面积7.14 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元;乡镇加强型卫生院建设项目8 个,公转房建设项目40个,总投资8640万元,建筑面积68700 平方米;完成634所村卫生室建设任务,总投资2536万元,建筑面积38040平方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在卢峰镇城北、城南新建两个社区服务中心,总投资800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人员队伍建设上,通过引进、公招、直录、三支一扶等措施,使每个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按核定床位与人员1:1.2-1.4的比例配备(达到每1000人服务人口配备1.2-1.4人的标准),每个卫生院执业医师人数至少在2人以上。县级医院的人员编制按核定床位与人员1:1.4-1.6的比例配备。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乡镇卫生院拥有高级职称30 名,占2 %,中级150 名,占10%,无资质人员控制在 5 %范围内。进一步加强医疗设备配置,每个卫生院至少配置2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投入资金1000万元。到“十二五”期末,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3、加快发展广电、文化、体育、档案等其它社会事业

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全面消除偏远村户盲点;到2015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加快广电、电信和计算机网络“三网”融合进程,提高延伸光纤接入层级。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城乡生活方式。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着力抓好十大项目,即人民公园、辰河戏剧院、文化广场、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乡镇文化楼、农家书屋、数字电影院、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溆浦文化品牌,力争村村建设农家书屋。“十二五”期内,文化产业产值平均增长8以上。通过进修培养、招聘引进,全面提高文化队伍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组合和年龄结构,积极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全县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保护和发展辰河目连戏,、傩戏、花瑶挑花、蚕灯等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大力发展文物、博物事业,加强向警予纪念馆,龙潭抗日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和建设。

改善公共体育设施条件,加快城乡全民健身场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争取在规划期内建成县城体育中心和村级体育活动场所。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市场的开发,拓宽体育产业化发展路子。

抓好档案采集工作,加快县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平台等项目建设,完善乡镇、机关档案室建设。

 加强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

4、加强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93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7‰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创新计生服务理念,培育新型生育文化,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矛盾,加大打击两非力度,确保性别平衡。进一步完善落实奖励、优惠政策。加大利益导向投入,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机制,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5、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党管人才、科学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工作投入,提高人才资本效益,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30000人以上,平均增长8以上,人才占社会劳动力比重达到12以上,人才与人口比例达到130;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0000人以上,其中高、中级人才达到8000人以上。全面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到“十二五”末,全县人才总量大专以上比例达到90,比“十一五”提高13个百分点,高中以下学历人员降低到2,比“十一五”下降4个百分点;专业技术职务高、中、初级人员结构比例达到1:7:15,高级职务人员中,中青年比例提高到80。全面实施人才工程,“十二五”期内,培养100名优秀企业管理人才,1000名优秀乡土拔尖人才。加强人才引智引进工作,大力提高层次,复合型和紧缺急需人才,规划期内引进100名以上省内外人才来我县工作或提供智力服务。突出人才服务,优化用人环境,健全完善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强人才培训和人才市场建设,推进人才培训、测评和人事代理工作上新台阶。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科技水平。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创新平台,突出资源、环境、能源、农业等重点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力求在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实现新突破。二是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快科研实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加工科普活动。完善技术市场,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担保服务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整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认证和专利代理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15年,科技投入率达到98﹪;应用型科技成果推广率达85以上。三是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强化科技管理职能,落实科技发展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示范,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推动产学研三结合,实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化过程的有效对接,突出抓好溆浦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6、加强社会保障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养老、企业失业、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率,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到2015年,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5万人,养老金支付率100﹪,企业全县参保人数达到1.92万人,参保率达到95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000人;城镇职工医疗、生育、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000人、30000人和6300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000人,参保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41000人。

积极发展民政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加大弱势群体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以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发展以扶贫、助残、救孤、济困、养老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着力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到2015年,城乡低保对象达到60000人以上,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达到50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达1张以上。十二五期间,完成重点项目建设:“枫林晚”老年公寓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9所,新建一所社会福利院综合康复服务楼,公墓区和殡仪馆二期工程;“三中心一仓库”综合大楼;儿保中心建设工程;龙潭抗日战争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建设,军供餐厅改造工程和城乡社区建设。积极争取老区扶持资金,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到2015年,建立覆盖全县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险“全覆盖”、“社会救助无盲点”。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规划期内培训残疾人1000人以上,积极实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新增残疾人就业800人以上。大力开展残疾人扶贫救助,扎实维护残疾人权益。重点抓好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

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十二五”期内,建设保障性住房23000平方米,改造棚户区面积20000平方米。

7、努力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应对就业新形势,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体制,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引导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再就业能力,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灵活择业和自主创业;深入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帮扶工程,通过政府提供岗位,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继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内容,把大中专毕业就业管理纳入日常管理范畴,增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大力发展适度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挖掘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就业的潜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多途径创造就业机会,建立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县农民工培训中心和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电视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点,为就业创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资讯服务。发展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化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0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00人。

(七)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加快行政事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减少行政许可,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办事程序,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首办责任制、违诺追究制和限时办结制,加快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上来;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职称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规范完善聘用制、竞争上岗和岗位管理制。

2、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严格实施部门预算,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抓好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改革,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规范财经秩序;大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改善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搭建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投资担保体系建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优化投资结构,激活民间资本。

3、抓好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和以“一流转五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发展经济、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基层民主职能。

 4、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人员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和多元推广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农技推广运行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充满活力、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实效。

5、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原则,改革国有资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机制,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县直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步伐。

6、加快要素市场改革。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要素市场改革,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的价格形成机制。

7、加快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经营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公共卫生五项基本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建设;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五是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事、分配、药物、保障等五项配套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能进能出的科学用人机制;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体现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机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到十二五末,五项重点改革全面实施,五项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以政府为主导的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和健全。同时,积极开展以中医药特色为内涵的县乡村一体化卫生服务管理试点工作。

8、加强消防和安全生产。切实加强重点行业和专业领域整治与监督管理,进一步深化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等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重点抓好非煤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烟花爆竹生产、建筑施工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水利安全、农业机械化安全和食品安全以及重大疫病安全防控。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进一步健全完善职业卫生监督体系、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加快推进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执法,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障。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法治政府

1、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按章办事。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人民政协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虚心接受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查研究、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决策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重大问题、重点工程坚持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加强行政复议、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责任制、过错追究制、评议考核制和行政赔偿制,加大对滥用权力和失职渎职行为的追究力度,严肃整治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尤其对危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行为,要坚决予以严惩。            

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和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对于重大政策措施和建设项目,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完善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网,及时把政府决策、服务程序,办事结果向社会公布,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便捷的服务。

3、抓好普法工作,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机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强化政府内部监督,严格按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依法办事,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决不允许违反法律法规滥用职权。

4、保持社会安全稳定,打造平安溆浦。以打造平安溆浦为目标,加快建设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增强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及时排查处置各类不稳定因素,重视来信来访,强化人民调解、公证等工作职能,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矛盾和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以创建文明城镇为目标,建立健全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抓好文明社区(村)、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以建设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先导,以加强企业和个人信用建设为基础,加强社会信用建设,打造诚信溆浦;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继续解放思想

每一轮大发展,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观念突破为开端的。在溆浦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冲破思想认识中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只要对发展有利,对全局有利,对群众有利,就要敢试敢闯。坚决摒弃妄自尊大、安于现状的意识;坚决消除悲观失望、萎靡不振的思想;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的思想。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要有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突破陈规陋习,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推陈出新,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旗帜鲜明地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善待挫折、激励成功,使更多的能人志士勇闯难关、勇挑重担,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业绩。重点破解发展体制机制难题,深入分析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顺利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让资源配置更合理;着力破除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企业发展上,不管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只要对溆浦的发展有利,就一视同仁;在经营城市上,只要有利于城市发展,就全力支持;在用人上,只要愿意、并有能力为溆浦做贡献,就大胆起用。总之,要善于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市场经济的手段,不断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使溆浦发展更快,城市更靓,人民生活更好。

(二)完善投融资机制

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形成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1、立足项目融资。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的沟通衔接,加强银企对接,充分发挥好融资平台的作用,认真解决好融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落实更多的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的调度,及时足额拨付专项配套资金,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和加快推进。在建项目要合理调配力量,加快实施进度,全力赶工期,争取早投用。

2、搞好直接融资将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区分为经营性的、半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三类。政府主要承担完全不能市场化的即非经营性的项目,其他的都应该采取企业化或半企业化的经营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投融资方式。进一步规范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引导个人投资的方式增加投资力度。

3、探索新型融资。 进一步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除个别特殊领域之外,要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实行公开、公正和公平的资格审查和招标投标。鼓励激活民间资本,针对我县民资比较丰厚、投资比较活跃的特点,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政策框架,通过联合、联营、集资、入股、特许经营以及转让项目经营权等方式,进一步鼓励激活民间资本,不断提高社会融资比例;加快利用外资,顺时应势地改革外商投资的有关规定,

除少数特殊行业的大型项目必须控股外,对于一般性项目应采取

更为灵活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建设与经营;加大招商引

资力度,深化和细化利用外资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国

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的低息或无息贷款。                   

 (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1、优化政务环境。深入开展行业评议活动,建立健全公开举报、督促检查、限时查处、考核奖惩等制度,及时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做好建设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国税、地税、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科技、文化等部门要依法打击危害税收规费征管、破坏金融管理秩序、欺诈误导失信、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监管,规范经营行为,努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生产经营环境。严厉打击非法阻工、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强揽工程等行为。公安、司法等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努力打造安全宝地。要持续开展安全文明小区无刑事案件社区等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让投资者放心、满意的社会治安环境。要严格实行企业周边环境区域行政领导负责制,妥善处理企业与周边群众的矛盾和纠纷,依法及时处置对企业封门、堵路、断水等破坏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过激行为,严查损害投资环境的不法行为,全力营造企业生产经营的良好环境。

2、优化执法环境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等不正之风。规范执法行为,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加快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取消不属于政府职能和不应当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审批事项。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提高公务员素质,增强综合执法和依法行政能力,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根据本部门职能以及行业自身特点,规范公共服务行为,要设立监督电话,建立督查制度,要积极推行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权限、办事时限、办事结果以及收费的依据标准六公开制度,实行公务人员持证上岗,推行微笑服务、文明办公,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3、整顿经营环境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县政府发文取消的审批项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再变相保留或恢复,已经取消尚需政府监管的事项,要搞好事前服务,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能市场化运作的事项不得再行审批和备案,对确需依法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本着简化、高效的原则,不得擅自附加前置审批条件,防止出现反弹;对保留的审批和收费项目,各部门必须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的监督;对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各级行政管理和监察机关要严肃查处。   

4、优化政策环境一是实行领导抓、政策引、典型带、服务帮,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协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引导和监督个体私营企业依法规范经营行为;三是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规范市场准入范围,解决土地征用、贷款融资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四是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充分释放民间资本潜能。进一步规范整顿收费项目。对保留的收费项目,物价部门要查实收费依据,重新进行审核,向有关部门及单位发放收费许可证,并面向社会公开收费依据、项目、标准、程序、限度和优惠、减免的条件以及管理办法等,国土、建设、水利、电力等部门要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按规定减免有关规费。规范行政执法检查。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除对企业进行年度检查、税务检查和安全生产检查外,其他检查必须在检查前5日向县政府提出申请,经县政府批准后,到县招商引资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办理《准检证》后方可进行。检查人员在检查时须主动出示《准检证》,否则企业有权拒绝检查并向县招商引资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举报。对检查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实行改过免罚制度。企业首次违规,执法人员应告知当事人,批评教育后,下达整改通知书,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达到要求的不予处罚,对仍不改正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予以处罚。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完成今后五年的各项任务,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决策水平和执政水平,努力创建行政成本低、公共服务好、市场秩序优、诚信程度高的优良发展环境。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要增强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开、公平服务的意识,主动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管理和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建立完善投资服务中心,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否定报备制、项目申报无偿代办制,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大力培育各种行业协会,健全各类服务组织,制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管理规章,加强指导、监管。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服务。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执法监督,对执法不公、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等行为严查严办。依法治理“三乱”,减轻企业负担。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违法犯罪行为,继续整顿和规范建筑、文化、旅游、农资市场。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和招标出让制度。严格食品市场准入,抓好“食品放心工程”。逐步实行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抓好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对行政执法单位和管理部门重点、要害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交流制度。各级政府要从严治政,廉洁从政。逐步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约束。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政府采购以及国有资产的重组并购等,都要严格按制度和程序运作。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制度,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强化群众监督,支持舆论监督。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格审计监督。深入开展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减少各类评比和检查活动,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办虚报浮夸、欺上瞒下、滥用民力、强迫命令、铺张浪费和做表面文章等恶劣行为。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落实廉政责任制,坚决查处以权谋私案件,对贪污腐败分子严惩不贷。以创新的思维审视县情,挖掘比较优势,走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之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进政府管理方式,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继续清理和废止与发展市场经济相悖的文件和规章,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经济。推行电子政务,推进现代化管理。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原则,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学习,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组织公务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提高政治素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苦练基本功,提高业务素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与管理,落实考核制度,引入公开竞争、奖优罚劣机制,强化对公务员的激励和约束。要普遍建立抓工作落实的机制,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敢打硬仗,勇于攻坚,认真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广大公务员都要体察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呼声,既要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实事,又要善谋关系长远发展的大计,办好兴经济、富民众的大事,建设务实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

(五)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1、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根据溆浦县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按照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发展规划服从总体发展规划,同级规划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加强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健全以五年规划为依据的年度计划实施机制,发挥规划和政策的整体合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全面落实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调控指标体系,按照稳定推进、分类管理原则加以分解落实。完善规划的实施评估机制,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滚动编制与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

3、加强发展要素的综合保障。完善政府投资、重大项目、产业发展、资源环境、人口控制、社会事业和改革创新等重点领域及其相应政策的统筹协调,对列入总体发展规划的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在土地、投资和其他审批核准手续上优先办理。加强经济预测和运行监测,加强重大项目、政府投资项目的储备和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4、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进一步理顺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监督体制,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开透明度。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县人民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来源:】【作者:】【我要打印】【关闭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