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走进溆浦 > 远景规划
远景规划
溆浦县"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7-02-15

(溆浦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溆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更是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湖南省“一带一部”、脱贫攻坚等战略机遇,在新常态背景下,全面建设绿色、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溆浦的重要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五年,立足溆浦“十二五”以来奠定的发展基础和阶段特征,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我县“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于及时抢抓重大发展机遇、保持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l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总体上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1.“十二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2GDP总量首次迈上百亿台阶,2015GDP达到123.60亿元,“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2.21%;人均GDP2010年的9377元增长到2015年的16399元,年均增长11.83%;工业经济加速成长、集聚态势明显,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9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五年累计完成362.96亿元,年均增长20.05%2015年达到99.83亿元;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4.2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15亿元,年均增长7.87%;消费需求持续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25.2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4.63亿元,年均增速为16.69%;外向经济有新进展,全县进出口总额累计达3591万美元。

1   溆浦县“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及年增长率

2   溆浦县“十二五”期间投资及消费变动

产业特色日益凸显。大力推进农业“7+1”工程,全县基本形成了以优质稻、柑桔、油茶、生猪、中药材、溆浦鹅、蔬菜“七大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6.46 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9.0亿元,年均增速为11.99%。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4.9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0.7亿元,年均增速为10.30%,五年来,初步形成了PVA、新材料、新能源、食品、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为主的六大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实现增加值由2010年的28.0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3.9亿元,年均增速为13.88%,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随手购等10家电商企业落户溆浦,溆浦微时代等5家本土电商企业成功运营。旅游开发取得突破,在第七届湘商大会上与雪峰山旅游公司签订战略协议,计划投资30亿元开发旅游项目;穿岩山景区、阳雀坡古村落成功创建国家3A景区;山背、思蒙、穿岩山、向警予同志纪念馆等景区纳入全省精品旅游线路。2015年接待游客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23.8%,旅游业已经成为活跃县域经济一支新生力量。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十二五”时期,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成县城及27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施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拉开县城骨架、提升城市品位。2015年溆浦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7.6平方公里拓展到1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1.5%。大力推进县乡公路断头路“三年清零”和农村电网改造“三年清零”行动,累计打通断头路25212公里,实施农网改造570个村。铁路、公路、能源、市政、水利、生态环保等重大工程顺利推进,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沪昆高铁、新溆、溆怀高速建成通车,溆浦全面进入“两高时代”。“十二五”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6262公里,比2010年增加里程2048公里,行政村通班车率已达94.5%,实现了全部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80.23公里,比2010年增加58.14公里。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低庄镇成功列入全国重点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扎实推进,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溆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如期施工。

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政府机构改革圆满完成,工作效能得到极大提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力度加大,精简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效能不断提高。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顺利推进,中国银行、华融湘江银行成功入驻,农村商业银行即将挂牌成立。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全面推开;成功纳入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圆满完成乡镇区划调整改革,撤并减少乡镇18个,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共引进招商项目91个,合同引资163.57亿元,到位资金97.5亿元。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发展明显进步,2015年,小学六年巩固率99.6%,初中三年辍学率为4.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1.50%完成职业技能培训8491人,创业培训2811,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科技实力与水平逐步提高,制定出台《溆浦县专利资助与奖励办法》,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6项,申请国家专利377件。教育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城南学校、济民医院、人民医院综合门诊大楼相继建成使用,一大批乡镇卫生院、乡镇敬老院、公租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顺利完成。2015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30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99人。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崇实书院、抗日野战医院旧址),阳雀坡古村落和乌峰古民居被批准为湖南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申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蚕灯舞、溆浦傩戏)及其他市级、省级非遗项目。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各项指标全面完成,继续保持省市先进行列。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综合排名位居全市第一。扎实推进平安县建设,被评为全市综治工作模范县、全省先进县。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扎实推进,县人防应急指挥和新型疏散基地建设全面启动,双拥模范县工作通过省里验收。

人民福祉持续增进。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40元,分别较2010年年均提高7.58%14.81%,分别是2010年的1.42倍和1.95倍。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4.5万人左右。脱贫攻坚进展顺利,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9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55个,减少贫困人口11.28万人。全面加强民生保障,新农合参合率达98%,城乡低保保障率达到9.6%,五项社保参保人数达到73.28万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溆浦综治民调由2012年的全省第109位提升到2013年的第28位和2014年的第13位,2015年综治民调为全省第24位,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县”。

 溆浦县“十二五”期间城镇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全面落实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持续封山育林253万亩,森林覆盖率67.49%,森林蓄积量608.3万立方,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1%,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十二五”末,全县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5.7万公顷,占林地比重24.1%,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营造林任务867公顷,水土流失明显减轻。长防林体系建设工程累计营造林2031公顷,森林防护功能稳步提高。全县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湿地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创建国家湿地公园1个,6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成功报建省级森林公园2个,面积达到10万亩,溆浦县结束了无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历史。环境质量继续改善,2015年全县空气质量达标率100%,地表水质达标率为100%。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201110月,我县被国家环保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实现了省级生态乡镇和市级生态村全覆盖。城乡环保事业稳步推进,成功创建省卫生县城,积极开展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申创工作,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县城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正在完善,垃圾处理场已建成并运行。全县能耗明显下降,2015年全县单位GDP能耗降低到0.70吨标准煤/万元,五年削减38%以上。

党风政风不断改善。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当‘四有三为’好干部,做人民群众贴心人”作风建设活动,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走到群众身边去听、站在群众角度去想、朝着群众需求去做,为民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肃查处腐败案件,着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升级,党风政风明显净化。

1                    “十二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

2010

绝对值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5

绝对值

年均

增长%

2015

预计

年均

增长%

一、经济增长类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9.48

135

13

123.6

12.2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9377

14476

10.5

16399

11.8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0.03

496(5年)

32

362.96(5年)

20.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5.25

62.2

20

54.63

16.69

公共财政收入

亿元

4.21

7.37

(新体制)

21

6.15

7.87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1200

2110

 

39

 

二、经济结构类指标

 

 

 

 

 

 

三次产业结构

 

23.7:35.9:40.4

13.3:52.3:34.4

 

23.5:33:43.5

 

规模工业增加值

亿元

20.94

64

25

20.3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1.81

46

 

33.01

 

城镇化率

%

29.5

35

 

41.5

 

城乡居民收入比

 

3.031

2.8:1

 

2.2:1

 

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25.2

 

 

 

三、民生、公共服务类指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992

20131

10

18420

7.58

农民人均纯收入

4281

7075

11

8340

14.81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万人

0.32

0.38

3.75

0.38

 

3.75

五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人

0.9

0.99

0.2

0.99

 

0.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4

-0.1

 

4

-0.1

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92

3.3

14.38

3.5

16.46

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67

1.65

-1.2

1.65

-1.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4.2

4.3

0.48

4.3

0.48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5.8

6.3

 

6.3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10

 

9.3

 

初中三年保留率

%

 

98

 

98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0

 

81.5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32

 

31.97

 

人口平均寿命

73.6

76

 

76.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1.2

10.5

 

9.85

 

孕产妇死亡率

19/10

22/10

 

20.08 /10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31

67.49

 

67.49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75

 

72.49

 

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亿元GDP

 

 

0.25

0.09

 

0.09

 

食品安全合格率

%

95

96

 

97

 

四、生态文明类指标

 

 

 

 

 

 

总人口

万人

90.39

93

2.89

93.03

2.92

县城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7.6

11.8

11.05

13.5

15.53

县城常住人口

万人

8.5

15

15.29

15.29

15.98

耕地保有量

万亩

61

61

 

7630

 

森林覆盖率

%

56

65

 

6749

 

万元GDP能耗

吨标准煤

1.04

 

[-18%]

 

[-38.06]

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准煤

1.83

 

[-25%]

 

[-58.71]

城镇污水处理率

%

 

63.55

 

65.94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二氧化硫排放量

12578

8432

 

 

[-32.9%]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

9461

9017

 

 

[-4.69%]

氨氮排放量

1152

1093

 

 

[-5.1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61

90

 

91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98

90

 

92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

85

80

 

85

 

注:[]中数据为5年累积数

2.“十二五”累积的宝贵经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加快发展步伐,做大经济总量,不断夯实“两个率先”的物质基础。

二是牢牢把握全面小康这个百年目标,发挥自身优势,突破薄弱环节,形成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实现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人均均量的稳步提升。

三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历史机遇,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破解发展难题,凝聚发展合力,释放改革新红利,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

四是是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基本核心,从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

l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溆浦县的发展任务、发展战略、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谋划全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精准把握现阶段特征、立足现有基础,勇于面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

我县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互联网+”行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实行精准脱贫工程。省委省政府“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一极两带”、“一个中心、四个怀化”战略全面实施。这些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都将给我县带来重大机遇和政策利好。只要适应新变化、把握新机遇,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必然开拓发展新境界。

我县正处于区域发展黄金期。我县地处湘中与湘西结合部,东进长株潭,西联大西南,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沪昆高铁、娄怀高速建成通车,加上拟建的溆洞高速,交通优势日益明显。我县生态、文化、旅游、矿藏资源丰富。随着我省由沿海开放的内陆变为内陆开放的前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必将全面迸发,溆浦必将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我县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一区两园两基地”已成雏形,红花园工业园来势很好;正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城镇建设方兴未艾。两者提质升级潜力巨大,必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我县正处于创新活力迸发期。“互联网+”时代,必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溆浦建设深入推进,我县先后纳入全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正在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激发新的动力。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转化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极大的创造激情,创新创业活力必将充分激发。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的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综合实力不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还有10.43万人口、159个贫困村没有摆脱贫困;产业及产业园区发展滞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欠账不少;安全生产、社会治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跟不上新常态要求,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经济环境不优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l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奋力实施“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战略,认真落实“振兴工业、提升农业、统筹城乡、创新驱动”工作思路,促进“三量齐升”,推进“五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l 总体要求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以下总体要求:

把握融入“沪昆高铁经济带”新定位。市委、市政府明确将溆浦作为“沪昆高铁经济带”重要节点。我们必须找准定位,抢抓机遇,全面融入沪昆高铁经济带,积极对接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努力把溆浦打造成为怀化经济发展的北部重要增长点。

明确“三量齐升”新要求。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均量反映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和人民富裕程度。必须把“三量齐升”作为总要求,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五化同步”新路径。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把“五化同步”作为“十三五”发展的新路径,始终坚持、务求实效。

l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供需两侧的创新改革,挖掘消费、投资、出口新潜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生态文化旅游和新兴服务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智慧产业发展,建设智慧溆浦。

坚持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新布局,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加快县城提质扩容,促进产城融合,建设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繁荣社会文化事业,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筑牢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开放发展。推进跨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全面融入省市区域发展战略,有序扩大商贸物流服务业和生态旅游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打造向中部、西部双向开放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共享发展。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就业创业,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健康溆浦、幸福溆浦建设,使全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l 、发展目标

“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以上,到2020年达到195亿元;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大力培植税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5%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2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0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140%;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50%;城镇化率55%以上。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文化事业获得新发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文明素质明显提升,省级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成功创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就业比较充分,社保、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稳步提高,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1%以上。到2020年,全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000元、13500元,10.43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成效。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充分释放社会组织活力,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有序的社会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社会安全指数达100%

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新加强。低碳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资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达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提升,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空间开发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城乡建设规模得到有效控制,耕地、林地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地表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0%,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62吨标煤/万元。

 

2            “十三五”溆浦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

 

      

2014

实际数

2015年预计

2020年规划

备注

绝对值

年均增速(%)

 

一、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4.73

123.6

195

9.5以上

预期型

2.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80.73

99.83

220(5年累积

822)

17以上

预期型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3.64

54.63

98.45

12.5以上

预期型

4.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39

97

20以上

预期型

5.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5.56

6.15

25

11.5以上

预期型

6.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19.56

20.3

31

9以上

预期型

7.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76.2

76

80

 

预期型

8.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75.6

76.50

85

 

预期型

9.贫困发生率(%)

17.6

6.4

4

 

约束型

10.城镇化率(%)

33.4

41.5

55以上

 

导向型

11.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

增加值比重(%)

15.9

20.9

50

 

预期型

1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

73.13

79.5

91.76

12

预期型

13.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

与农业产值比(%)

33

80

140

 

预期型

二、人民生活

 

 

 

 

 

14.居民收入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856

18420

28000

8.7以上

预期型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575

8340

13500

10.1以上

预期型

15.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54.4

54.50

28

 

预期型

16.人均储蓄存款()

16343

21000

24000

2.71

预期型

17.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

消费总支出比重(%)

10.7

13.7

14

 

预期型

18.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

95.2

99

100

 

约束型

19.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

92.3

94.5

95

 

预期型

三、社会发展

 

 

 

 

 

20.社会保障发展水平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3.2

93.8

90

 

约束型

    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

40

60

50

 

约束型

21.教育发展水平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0.8

81.50

90

 

预期型

    平均受教育年限()

8.5

9.3

10

 

预期型

22.医疗卫生水平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1.98

1.99

2.5

4.67

预期型

    每千人拥有床位数()

4.0

4.3

6

6.89

预期型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8.07

9.85

10

 

约束型

23.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面积(平方米)

0.8

0.87

1.0

 

预期型

24.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0.24

0.59

1.6

 

预期型

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0.35

0.4

3

 

导向型

26.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4

 

约束型

四、民主法治

 

 

 

 

 

27.城乡居民依法自治

 

 

 

 

 

    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80.4

95.60

100

 

约束型

    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79.9

99.60

100

 

约束型

28.社会安全指数(%)

93.9

96.48

100

 

约束型

五、生态文明

 

 

 

 

 

29.单位GDP能耗(吨标煤)

0.927

0.70

0.62

[-14.73]

约束型

30.主要污染物减少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吨)

9037.7

9017

8567

 

约束型

    氨氮排放量(吨)

1098.4

1093

1038

 

约束型

    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8632

8432

8011

 

约束型

    氮氧化物(吨)

2367

2267

2154

 

约束型

31.环境质量指数

 

 

 

 

 

    城镇污水处理率(%)

60.2

65.94

75

 

约束型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60

60

 

约束型

    空气质量达标率(%)

100

100

100

 

约束型

    地表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约束型

    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

68.6

73.35

80

 

约束型

32.绿化水平

 

 

 

 

 

    森林覆盖率(%)

64.9

67.49

70

 

导向型

    森林资源蓄积量(万立方米)

568.4

608.3

720

 

导向型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11.3

21

26

 

导向型

注:1.上表将根据国家、省和市里指标体系适时进行动态调整;2. [ ]表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发展格局

l 一、发展定位

以怀化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提出的“一极两带”、“一个中心、四个怀化”总战略做为全县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遵循,立足溆浦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商贸物流条件,坚持产业聚焦、资源聚焦和政策聚焦,坚持彰显特色、绿色低碳的主方向,深挖生态经济和服务型经济增长潜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多功能商贸物流、新型服务业,把生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产业培育成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生态强县、旅游强县、商贸物流强县,全面融入沪昆高铁经济带,对接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努力把溆浦打造成为怀化经济发展的东北部重要增长点。

l 二、发展布局

构建以县城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骨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好的地区为开发重点,沿路兴城、以点带线、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产城融合,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体系。即,以县城为核心,做大做强卢峰镇,抓好桥江、水东、观音阁、双井、深子湖、低庄、大江口、龙潭、黄茅园、三江10个中心镇建设,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依托娄怀高速、沪昆铁路、S308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沪昆高铁溆浦南站与S224及拟规划中的溆洞高速形成的南北向发展轴,连接县内各重要经济增长点,有效融入“一极两带”,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落实湖南制造强省建设五年行动,积极对接省“135”工程,大力实施产业及产业园区三年倍增计划,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工业发展重心由“城区”向园区转移,工业空间拓展方式由“分散式”向“集群式”转移。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现代优势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辅助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即3+2+3”产业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两个一百”目标,即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l 一、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依托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明确园区发展分工,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优化工业布局与产业规划,积极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合理布局”的原则,着力打造“一区两园两基地”的工业布局。

“一区”:溆浦工业集中区。以把溆浦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工业园区为目标,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分类推进”的原则实施,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先发展红花园工业园。整个工业集中区形成化工、建材和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三个主导产业,产业聚集度达到70%以上。

“两园”:即红花园工业园、江口工业园。

红花园工业园位于县城西部,毗邻娄怀高速互通口及屈原大道,近期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都市型工业及出口产品加工等产业。力争将红花园工业园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工业园。

江口工业园位于县城西部的大江口镇。以湘维公司为依托,主要发展化工化纤、建材等产业。

“两基地”:包括硅材料产业基地、石材产业基地。

硅材料产业基地:位于县城北部的低庄镇、深子湖镇。围绕硅材料序列产品建设省级硅材料产业基地。

石材产业基地:位于县城南部的龙潭地区。利用黄茅园、龙潭等地的花岗石资源,建设省级石材生产基地。

l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化、清洁化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

农林产品加工产业。立足溆浦县柑桔、粮油、龙潭猪、溆浦鹅、金银花、木本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和枣子、猕猴桃、竹笋、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产业。加快溆浦由农林产品生产大县向加工大县转变,农林产品加工产业由普通粗放型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桔片及果蔬罐头、果汁饮料、酒类、植物油、食用菌、大米深加工、生猪加工、金银花加工、山野菜加工等产品。

陶瓷产业。以浙江亿达集团在我县投资建设顶端陶瓷有限公司为契机,以该集团慢炖锅产品日产2万套陶瓷内胆生产线,发热圈生产线及玻璃盖生产线需求量为保障,通过支持顶端陶瓷加快技术改造,机器代替人工,扩大生产能力,形成慢炖锅陶瓷内胆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生产基地

服装产业。依托当地产业基础、人力资源与自然物产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产业转移,通过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引进先进的服装柔性制造、大规模定制、不落地生产、服装智能快速生产技术和6S管理制度,促进我县服装产业华丽转型。

专栏 传统产业提升工程

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支持建设年产8万吨桔片及果汁饮料建设项目、年产2万吨特色食品加工项目、粮食生产基地及加工产业化建设项目、中药材产业建设项目、油茶产业建设项目、食用菌产业建设项目、猕猴桃深加工项目、红薯粉条加工厂项目

陶瓷产业:重点支持顶端陶瓷保健慢炖锅生产项目以及鹤鸣、易峰等陶瓷公司年产10亿套精细陶瓷水暖阀片生产线建设

服装产业:重点建设年产500万套休闲服饰项目。

l 、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实施产业聚焦战略,集中发展基础较好、潜力最大的化工、新型建材两大支柱产业。按照“做强存量、优化增量、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要求,做长产业链、做精产品链、推进节能减排,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工业装备水平,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化工产业。以现有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为依托,以节能减排、资源节约为中心,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增强行业创新能力,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紧紧依托湘维公司,延长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能力,促进化工企业向“高、大、强”转变。重点发展PVAPVBPVC、醋酸甲酯等深加工产品。

新型建材产业。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预拌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扩改升级,提高林木、花岗石建材产品档次,加大新型建材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力度,促进建材企业向“高、大、精”转变,重点引进和支持发展花岩石、板材及优质浮法玻璃、特种玻璃产品。

专栏 支柱产业发展工程

化工产业:以江口工业园为载体,以湘维公司为依托,主要发展化工化纤、建材等产业。重点支持和建设好湘维公司50kt/a高性能聚乙烯醇纤维项目、溆浦县氯乙烯悬浮聚合用分散剂PVA研发项目以及溆浦县无机防水涂料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

新型建材产业:按照“产业集聚、结构优化、环保优先、科学发展”的思路,通过延伸花岗石石材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的花岗石雕刻产品,对废石废渣集中处理。利用黄茅园、龙潭等地的花岗石资源,建设省级石材生产基地,实现石材生产加工规范化、规模化。重点支持江口工业园建设年产10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建设、年产25m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砖项目、900t/d特种玻璃项目、年产32万吨浮法玻璃和8万吨超白玻璃器皿(低铁砂)用砂生产线技改项目,重点支持龙潭石材产业基地年生产加工2000万平方米石材项目。

l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以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和壮大战略性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创新转变。

清洁能源产业。将清洁能源的开发作为“十三五”期间溆浦县工业兴县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起点高、规模大、技术强、产品优、环保好的发展导向,依托中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院在我县正在建设的紫荆山风力发电场,以及即将建设的紫荆山二期、兰岗山等风力发电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打造我县风力发电基地。到2020年,达到装机容量250MW。加快发展以秸秆、植物油皂角和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产品,鼓励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装备和城市垃圾发电。

新材料产业。开发利用好拥有全国“硅砂之都”美誉的硅砂基地,抓好硅砂及工业金属硅深加工,重点发展硅材料序列产品,尽快上马低铁砂、硅微粉、白炭黑等硅砂深加工项目,研发石英玻璃管材、太阳能光伏玻璃、晶体元器件等中高端产品。

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推进工业节能、建筑与生活节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点污染源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节能环保产业培育等节能环保工程,推动现有高能耗企业开展节能技改;利用怀化珠华铸造有限公司合作单位株洲南方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优势,加强与怀化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接,加大科研投入,形成产业发展动力,以怀化珠华铸造为龙头,打造长株潭重工业产业铸造基地。

专栏 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清洁能源产业:集中力量发展现有的风电企业,引进大型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重点支持紫荆山二期、兰岗山、罗子山等风力发电场建设,重点建设让家溪风电场、凉风界风电场、中都风电场建设以及垃圾火力发电厂,鼓励发展光伏发电项目。

新材料产业:加快资源精深加工,提高利用效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建立低庄和谭家湾硅砂加工集中区,科研探索硅砂深度提纯项目的基础性工作,逐步实现180ppm以下的目标,引导物理及化学过程的硅砂深加工向低庄硅材料产业基地集聚。重点支持建设年产150万吨精品铸造、提纯低铁砂(300PPM以内)及年产10万吨硅微粉生产线建设、年产5万吨白炭黑项目、年产10万吨层状结晶硅酸钠项目、年产2万吨硅溶胶项目、复印耗材产业建设项目。

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支持建设年产48台(套)污泥干化处理设备项目、年产20万吨铸钢件项目、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建设项目、节能门窗及家庭分布光伏发电系统项目。

l 、纵深推进两化融合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实现“两化”融合,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推动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由内部应用向产业链延伸、向行业集群渗透,重点推进现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形成一批智慧型企业。建立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网络,鼓励中小企业建设信息化应用体系。

 

第五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高产、高效、高质为主攻方向,在传统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附加值高的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社会化程度高的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为落脚点,努力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在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加快提升溆浦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比达140%

l 一、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l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全力推进农业“7+1”工程,着力做大做强优质稻、柑桔、生猪、溆浦鹅、蔬菜、中药材、油茶 “七大产业”发展和全国“稻油两熟制”全程机械化试点县建设。

稳定发展粮食产业。以高产、生态、优质、高效、规模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产能。进一步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储备能力,增加储备规模,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国家制种基地县、湘米产业工程和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43万吨。重点建成优质湘米产业基地25万亩,优质稻面积发展到48万亩,超级稻发展到30万亩,水稻制种5万亩,扩建溆浦县国家粮食储备库,新建仓容5000吨的收纳仓2个。

发展优势水果产业。调整和优化水果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以纽荷尔脐橙为主的柑桔产业,兼顾发展猕猴桃、桃、枣、梨、杨梅、葡萄等名特优时鲜水果,按照东桃、南梅、西橘、北梨、中枣的产业布局,实施22万亩优质柑桔标准化基地、12万亩时鲜水果标准化基地和5万亩枣子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五大优势水果产业带。到2020年,全县优质水果面积达50万亩,其中柑桔25万亩,枣子5万亩,其他时鲜水果20万亩。

发展生态生猪产业。依托生猪调出大县、规模猪场标准化改造等产业项目,大力推进生猪生态规模养殖。重点实施黔邵花猪(龙潭猪)资源保护与生态开发项目。到2020年,建成标准化无公害生态养殖小区19个,健康养殖示范园区10个,实施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改扩建)54个,全县年出栏生猪136万头。

发展特色家禽产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提纯复壮溆浦鹅产业,新建资源场1个,新建2000羽以上的扩繁场7个,种鹅数量达3万羽,年提供鹅苗100万羽;培育养鹅200羽以上的大户2000户。到2020年,全县出笼溆浦鹅200万羽。

发展现代绿色蔬菜产业。推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到2020年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量40万吨以上,其中城镇蔬菜基地面积1万亩,设施蔬菜面积10万亩。打造67个蔬菜地方特色品牌,蔬菜加工率达40%。全县蔬菜及加工制品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

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要充分挖掘利用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高,具有规模化种植潜力的大宗中药材品种,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金银花、黄柏、尾参等为主的生态优质高效种植基地,形成特色中药材产业。2020年,全县发展中药材面积22万亩。

发展优质油茶产业。制定出台行业标准,提升油茶产业产品品质,要积极推动低产油茶改造,提高经济效益。到2020年,优质油茶面积发展到17万亩。

l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打造一批农业基地

围绕产业发展,建设一批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的农业生产基地,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加强优势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完善,建设水、电、路、气等集成配套的现代产业基地。

良种繁育及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水稻、油菜、柑桔、时鲜水果、枣子、茶叶、蔬菜、油茶、黑木耳、药材、楠竹、油用牡丹、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及示范种植基地建设,“十三五”期间,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182.36万亩。

良种繁育及生态养殖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溆浦县大康青垄种猪场建设、黔邵花猪(龙潭猪)资源保护与生态开发建设、溆浦鹅资源保护基地建设、武陵山优质动物蛋白生产基地建设、溆水生态渔业开发建设。到2020年,生猪、家禽标准化生产率达40%

2.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绿之然大米加工、雪峰食品片片桔加工、君健合作社中药材加工、鸿羽鹅业溆浦鹅屠宰加工、春和菌业黑木耳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途径,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企业规模化水平。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元,发展规模加工企业50家,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

3.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同时,挖掘农业丰富内涵,发挥农业生态优势,促进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业相互融合,支持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等专业化园区建设,重点打造沪昆高铁溆浦南站至县城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走廊和大江口镇万亩绿色脐橙旅游观光带,加快构建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线,以标准化果园、生态健康养殖园为主元素,以湖南新潇湘八景思蒙风情旅游区、无公害绿色瓜菜采摘区、生态绿色休闲度假区为主阵地,形成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二园三区”生态休闲发展格局。同时充分利用我县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和地理优势,以创建省级、市级运动休闲示范区为抓手,努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体育运动事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在龙庄湾刘家坪库区、思蒙、观音阁蛇盘山、大江口、山背等地开展滑翔跳伞、垂钓、游艇、采摘、爬山、龙舟赛等运动休闲体验活动。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4.创建一批农业品牌

支持特色农产品产地认证,扶持培育绿色有机及名、优、特农产品品牌。选育、发展地方特色品种,强化农产品注册商标和溆浦鹅、龙潭猪的地理标志保护。鼓励市场主体积极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等国家、省级品牌,“十三五”期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0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力争培育1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

l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大力抓好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1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8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2,农机总动力达100万千瓦,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重点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抓好水稻制种、优质柑桔、中药材、生猪、溆浦鹅、名特优水产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现代种养业良种繁育能力。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应用行动,加强农业产业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到55%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契机,加强信息产业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加快自动化控制设施和智能化技术装备应用步伐,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化水平。在农村广泛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短信等服务平台,拓展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农产品信息收集、加工、交流、发布平台和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做好农业信息服务。真正把农技推广培训、动物防疫、市场流通、金融服务、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涉农服务落实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接轨国际标准,制(修)订优势特色产业标准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标准技术支撑。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按照“统一生产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开拓市场”的要求,建成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力度,健全县、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投入品监管、检测机构监管、检验检测、监督执法、应急处置、信息发布、质量追溯、责任追究等制度,推进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质量自律性检测能力建设。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

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加快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引导土地资源向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适度规模集中,加快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发展。到2020年,年均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以上,培育家庭农场200户,扶持农民合作社87家,培育农产品物流合作组织5个,完成农民培训3万人次以上,培育新型职能农民5000人以上。

现代农业生态环保体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坚持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推行节约集约型生产制度,加快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到2020年,力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60%,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80%,农药使用量、化肥施用量减少15%以上,基本控制影响区农业面源污染。

专栏 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工程

良种繁育及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建设优质稻、水果、生猪、溆浦鹅、蔬菜、中药材、油茶、油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积极推进5万亩杂交稻制种基地、8.26万亩油菜商品基地建设、25万亩高档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22万亩优质柑桔标准化基地、12万亩时鲜水果标准化基地、5万亩枣子、7万亩特色茶叶产业园、20万亩蔬菜基地、4万亩黑木耳种植基地、17万亩中药材基地、5万亩木本药材基地、22万亩楠竹基地、17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油用牡丹基地、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建设。

良种繁育及生态养殖基地建设:1、重点支持大康青垄种猪场建设。2、黔邵花猪资源场扩建及屠宰加工场建设,建猪舍10000㎡,沼气池、办公室及生活附属建设;新建一条年产50万头黔邵花猪屠宰及深加工线。3、湖南鸿羽溆浦鹅业发展有限公司扩繁场、育肥鹅场、孵化场、屠宰及深加场建设,达到年加工溆浦鹅100万羽的规模。4、重点建设武陵山片区优质动物蛋白标准化养殖及加工建设,新建牲猪、兔、牛、羊、鸡、鸭等生态养殖和加工基地及配套设施,包括①新建种猪一级扩繁场1个,建筑面积105228㎡;②新建二级扩繁场10个,建筑面积100000㎡;③新建生猪屠宰场一个,建筑面积5000㎡;④新建育肥猪场500个,建筑面积2250000㎡,达到年出栏生猪150万头;⑤新建湘西黄牛扩繁场1个,建筑面积5000㎡;⑥新建肉牛育肥场400个,建筑面积50000㎡,达到年出栏肉牛90000头;⑦新建南江黄羊扩繁场1个,建筑面积5000㎡;⑧新建肉羊场200个,建筑面积10万㎡,达到年出肉羊20万只;⑨新建种兔扩繁场1个;⑩兔生产场100个,建筑面积50000㎡,达到年出栏免100万只;⑾建优质生态土鸡场400个,建筑面积40000㎡;⑿建优质生态鸭场400个,建筑面积40000㎡。5、重点支持支持溆水生态渔业开发,包括200亩水产良种场改扩建、2万亩水库渔业开发、2万亩稻田特色养殖、3000亩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达到年加工鱼产品8000吨的规模。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重点培育扶持200户家庭农场,推动土地规范流转和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扶持农民合作社87家,培育农产品物流合作组织5个。

休闲农业企业培育:新发展农家乐20个、生态农庄(山庄)10个,建好黑木耳、食用菌、中药材、杨梅和柑桔等各种时鲜水果采摘园、生猪生态养殖园、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体验园、大棚果蔬生产体验园等9个休闲观光农业园。依托龙庄湾刘家坪库区、思蒙、观音阁蛇盘山、大江口、山背等地资源特色开发休闲体验项目。

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规模加工企业50家,其中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重点品牌推广:推广溆浦鹅、龙潭猪、溆浦枣子等品牌,重拾“枣子之乡”的美称。

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建设:主要对卢峰镇、祖市殿镇、双井镇、深子湖镇、低庄镇等二十个乡镇所涉及村36697.62公顷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大江口、油洋等18个乡镇1.5万亩标准农田实施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新建机耕道100km,维修机耕道50km,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治理耕层酸化土壤20万亩,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将PH值小于5.5酸性土壤控制在总面积的23%以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耕地质量等级提高0.5个等级;建设高标准旱作节水工程田5万亩。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设县、乡(镇)、村(企业)、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县、乡(镇)和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三级检验检测网络;建设县、乡(镇)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完成农业标准化技术制订30个,创建国家、省、市、县级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园25个,面积20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0个。

现代农业生态环保体系建设:重点实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建设项目、畜禽污染物生态处理及循环利用项目、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等。

 

第六章   加快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围绕产业迫切需要,依靠市场机制和创新驱动,实现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生活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并进,加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

l 一、生态文化旅游业

以屈原文化为切入点,以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为基础,整合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打造“水边听故事,屈原唱离骚”的旅游品牌,打造“一城二带四片区五精品旅游线路”,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县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至“十三五”末,全县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6个,4星级旅游饭店1家、3星级旅游饭店4家,全县旅游人次和总收入“十三五”末实现倍增目标,达到360万人次和15亿元人民币,使溆浦成为全国各地游客向往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1.建设屈原文化城

以屈原文化城为全县旅游产业布局中心,辐射和引领全县产业发展。以屈原文化为灵魂,丹霞山水、生态城镇为载体,融沅湘风情、文化体验、城市休闲、乡村游憩、古镇古村观光为一体,在“十三五”末,将屈原文体城打造成溆浦新城和国内一流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

2.打造两个旅游经济带

根据我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发展格局以及旅游资源区域布局,全县旅游依托沪昆高速铁路、娄怀高速公路”,打造两个旅游经济带,即:沪昆高铁旅游经济带,辐射我县龙潭片区、北斗溪、九溪江、统溪河等地;娄怀高速旅游经济带,辐射县城周边、三江、低庄、大江口等片区。

3.打造五条精品旅游线路

花瑶民俗之旅、抗战纪念之旅精品旅游线路。以山背花瑶梯田景区为核心,整合龙潭抗战阵亡将士陵园、阳雀坡古村落、米粮谷原始次生林、刘家坪天池、龙庄湾温泉、“红毛将军”古宅、神农超级杂交稻攻关纪念园等景点,突出展示花瑶民俗文化、抗战精神等地方文化特色,开发建设南部花瑶民俗文化旅游区,对接邵怀高速公路、沪昆高速铁路,推出花瑶民俗之旅、抗战纪念之旅精品旅游线路。

宗教祈福养生之旅精品旅游线路。水东镇船山玉皇宫、小南岳为核心,整合穿岩山风景区、统溪河旅游休闲小镇等景点,打造中部休闲宗教文化旅游区,突出展示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特色,开发建设中部休闲宗教文化旅游区,对接湘黔铁路、娄怀高速公路,推出宗教祈福养生之旅精品旅游线路。

屈原文化寻根之旅精品旅游线路。以屈原文化城、思蒙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整合向警予同志纪念馆、飞水洞、犁头嘴古驿站等景点,开发建设西部丹霞屈原文化旅游区,突出展示屈原文化、大江口龙舟文化等传统文化特色,对接湘黔铁路、娄怀高速公路,推出屈原文化寻根之旅精品旅游线路。

森林生态休闲之旅精品旅游线路以岗东龙泉山风景区为核心,整合新田乡紫荆山、深子湖水利风景区、三江林区、圣人山风景区等景点,开发建设北部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突出展示自然山水与佛教文化和谐统一的文化特色,对接娄怀高速公路,推出森林生态休闲之旅精品旅游线路。

专栏 生态文化旅游重点工程

花瑶民俗之旅精品线路:山背花瑶梯田景区建设。

抗战纪念之旅精品线路:向警予同志纪念馆改扩建,向仲华、舒新城等革命先烈故居维修保护、抗战最后一战纪念地改扩建工程建设。

屈原文化寻根之旅精品线路:屈原文化城、大江口传统龙舟文化旅游区、溆浦银珍及思蒙丹霞风景区建设。

宗教祈福养生之旅精品线路:穿岩山风景区、统溪河休闲小镇、船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建设。

森林生态休闲之旅精品线路建设:龙泉山风景区、深子湖水利风景区等建设。

l 二、现代商贸业

抢抓“两高时代”到来的历史机遇,立足区位新特点,发挥交通新优势,按照“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积极推动全县商贸服务业发展。2020年,力争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3亿元。

加快商贸核心区建设。打造核心商业圈,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以龙潭、低庄、大江口、桥江、双井等乡镇为支点的城乡商业网络体系;全面启动城南商业综合体、城中和城南农贸市场等核心商圈规划建设。

大力培育商贸主体。一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现代商贸流通企业,着重培育线上企业和现代服务业,扶持佳惠百货、淳香果业等本土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我县商贸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二是积极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批发、中药材交易、竹木交易、汽车贸易、再生资源回收等各类专业市场。三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筹建会展中心,培育房产、汽车、农副产品、百货服饰、家居建材等专业会展。出台《溆浦县展会审批管理办法》,加强展会管理,推进我县会展业规范有序发展。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一是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行业标杆企业。根据城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际,瞄准电子商务标杆企业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电子商务企业聚集,助推电子商务迅速做大规模。二是培育壮大本土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大力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力争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业。建成完善的物流支撑服务、交易服务和衍生服务等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动金融、保险、会展、旅游等专业服务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四是实现电子商务与商贸业的有机结合。支持实体商贸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转型升级发展。鼓励本地市场大中型批发市场商户开展网上销售。支持规范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虚拟特色商业街区。五是加快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以“智慧城市”建设及其开发应用为重点,加快移动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拓展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新模式。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服务。

积极完善城乡消费网络。重点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积极争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进农产品网上产销对接、农商对接、农超对接,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打造城乡统筹的消费体系。鼓励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业态向农村延伸,形成以村级店为基础、以乡镇店为骨干、以城区店为龙头的销售网络。

l 三、现代物流业

依托县城有利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以现代物流技术和运输、仓储等物流设施为支撑,以培育和完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在规划期内形成一个功能强大、配套设施完善,由物流基地、专业物流公司所组成的物流服务网络,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期内,初步建立以综合物流园为核心,以综合型及专业性物流配送中心和仓库为节点的商业物流体系。加强物流信息建设,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为各种物流企业提供信息支撑。建好低庄、大江口、龙潭、桥江等重点镇的二级物流节点,建立其他乡镇为中心的三级物流网络,形成适合各个层次,覆盖全县的现代物流体系。

l 四、金融业

在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溆浦县设立分支机构,探索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深化农村信用改革,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完善银行、证券、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培育开发资本市场,引导和鼓励优势企业增资、扩股、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加快建立企业上市联动机制,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大力培育中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担保公司,到2020年小企业担保融资额达到17亿元。支持保险业加快发展,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争创省级金融生态模范融合区。力争到2020年全县共有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0家。

l 五、生活服务业

以满足多层次生活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发展康复医疗、老年护理、母婴照料、健康检测、养生保健等健康产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大力促进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建设,培育壮大养老服务业。积极发展以家政、家庭教育等为重点的家庭服务业。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大力发展广告创意、动漫创意、会展服务、设计服务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信息及其他产业的多元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大力推行代理代办、投资理财、经纪、策划、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进一步规范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服务业,鼓励各类通讯企业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吸收社会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专栏 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

现代商贸业建设工程:积极建设红花园工业园综合物流园、溆浦县国际商贸城、溆浦县电子商务及文化创意园、溆浦县会展中心、溆浦县城中农贸市场、城南综合农贸市场、城东蔬菜批发市场、宏大物流商贸城、再生资源市场、县城南商业综合体、汽贸城、星级酒店、红花园工业园商贸服务区、中药材市场、柑桔批发市场、竹木交易市场、乡镇农贸市场、加油站等项目,推进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

现代物流业建设工程:溆浦县粮油综合大市场(粮油物流配送中心)及仓储建设、溆浦县粮食储备库扩建、溆浦县卷烟物流配送中转站建设、溆浦县综合物流园建设、红花园仓储中心建设项目。

第七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五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统筹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人的城镇化和人的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l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健全完善居住证制度和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出台并落实与农业转移人口相关的耕地、草地、林地、宅基地和农房处置政策,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加强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比重,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惠及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救助制度。

合理分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其子女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成本。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依法为农民工缴纳“五险一金”、培训费用和有关补贴。

l 二、推进县城提质升级

充分利用县城独特的山水人文历史资源,突出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推动城市环境的大改善和城市品质的大提升,在“十三五”努力将县城建设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经济活跃、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7万人,绿化覆盖率达38%,人均公共绿地达12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燃气普及率达85%

加速推进县城提质扩容。坚持“南进北优西展东跃四拓”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县城综合提质改造行动计划,强力推进夏家溪片区、城中片区、长冲口片区等老城区综合提质改造,加快长乐坊新区、城南新区和城西工业区的综合开发,搞好城区亮化、美化、绿化,做美“一河两岸,溆水新城”文章,着力提升城市交通、能源、通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合理引导和调控老城区人口逐步向新城区流动,使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新城区聚集更多人气,促进新老城区融合,形成“一主二副、五区五轴”为主体的县城空间格局。重点实施城镇公租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旧城改造,推进民投中央公园、溆水外滩(二期)等住宅小区建设。

提升县城文化与生态品质。加强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强向警予同志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的保护、建设屈原文化城,突出展示江口龙舟文化等传统文化特色,加强长乐坊沿河景观带工程建设,努力将溆浦建设成为山水秀美、文化厚重的生态县城。

深化县城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县城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县城品位。重点加强县城农产品批发市场、背街小巷、管网线路、市政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强城北学校、县体育中心,县城两馆三中心建设。加强城区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管理,提高居民舒适度。加大爱国卫生工作的宣传和引导,争创国家卫生县城。

l 三、促进产融合发展

强化产城融合,统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居住区与新城建设,遵循“交通拓城、产业融城、文化秀城”的战略构想,构建“新园区、新城区、新社区”的城镇体系,打造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形成“产中有城、城中有产、产城一体、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城镇外围以城郊型现代农业为主,由内向外的“三二一”产业布局。重点实施城西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综合开发、红花园工业园土地开发项目,红花园工业园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专栏 城区提质建设工程

城市交通:县城绕城线建设、溆水廊桥、人民东路、城南过境路扩建、县城道路油化改造、三角坪地下空间开发。

新城新区建设:县城西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综合开发、长乐坊生态宜居示范区建设、红花园工业园、江口工业园、屈原文化城、粮贸西路片区开发、内环线城东段建设及两厢土地开发。

公共设施建设:溆水河两岸亮化工程、城县城防洪大堤建设、长乐坊沿河景观带工程建设、城东防洪堤、经七路旁、内环线(检察院前)、千工坝县城段、五个出城口、沿河等地公共绿化及沿线全面亮化升级改造、县城三角坪地下空间开发、

城乡环卫一体化、县城管道燃气、县城建筑垃圾消纳场、县自来水厂二期及主管网和城北供水加压站建设、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及县城污水管网配套、县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示范、县城黑臭水体整治。

公用服务设施建设:综合型体育中心(含游泳馆、体育馆、多功能训练馆、田径场)、体育中心及配套设施(含档案馆、城建展览馆、政务中心、智能城市指挥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民公园健身中心、城南健身广场、三馆建设(含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开发中心、博物馆、文化馆),支持老年大学搬迁,建设工、青、妇大型活动中心,增加公共厕所50座、停车场10万平方米。

旧城改造和棚改:溆浦县棚户区改造、夏家溪片区综合改造、保障性住房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住宅小区建设:民投中央公园、溆水外滩(二期)、绿和家园、金辉时代(二期)、大汉龙城、城北壹号等住宅小区建设、保障性住房小区外配套设施。

产城融合:红花园工业园土地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红花园工业园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大于50%

l 四、推进特色城镇建设

以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为契机,做大做强特色乡镇、经济强镇,促进城乡一体化。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引领示范的原则,以产业集聚与城镇改造并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城镇。构建以卢峰镇为主体,龙潭、江口、低庄等3个为中心镇,其余建制镇为重点镇的“1+3+N”特色城镇群,推进全域城镇集群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加强低庄镇示范镇建设,推进城(集)镇小城镇开发,建各类地产及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160,推进城(集)镇道路,给排水、环卫、污水处理等扩容提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l 五、科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新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创建“秀美村庄”。重点抓好新农村示范工程,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民主管理和乡风文明,采取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分批推进的办法,高标准打造一批可看、可学的美丽乡村。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集中建房,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村庄美化、亮化、净化、绿化“四化”工程;加快农村交通、电力、水利及通讯设施的“四改”工程;积极提高农村自来水通村率、宽带入户率、清洁能源入户率的“三入”工程发展农村中心社区,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文明卫生乡镇、文明卫生村(居)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建设 “清洁家园”,促进农村面貌全面改观。依托资源优势、传统特色产业,打造 “一镇(乡)一品”或 “一村一业”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致富能力建设。发展农村中心社区,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传承乡村文明,真正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专栏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农村危房改造:重点改造农村危房20460户,主要集中在沪昆高铁沿线农村危房。

农村集中建房:农村集中建房示范点10个,集中建房1000户。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重点建设总建筑面积402800平方米及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

精确扶贫项目:全县159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精准扶贫、帮扶贫困人口10.43万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现全部脱贫。

移民工程:农村道路、电网、水利设施建设,美丽家园建设20个村,产业扶贫,如柑桔、油茶、猕猴桃、养殖业等。

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建设2000户用沼气池,200处中小型沼气工程,10处大型或特大型沼气工程,并注重沼气池的后期维护;推广农村太阳能路灯和生物质气化炉等。

l 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调整优化乡(镇)村区划,稳妥推进人口在10000人以下的小微乡镇、人口不足5000人的民族乡以及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建制村合并。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建设,完成县城2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所有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及608个村的村庄整治规划,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 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加强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强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健全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加快建成链接城乡、镇村的公交客运网络,推动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向乡镇布局。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健全覆盖县市、乡镇、村(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做好城乡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衔接。

 

第八章   建设现代基础设施

l 一、构建快速便捷安全的城镇交通体系

提高标准,严格管理,全面完成县城城市道路、连接城乡、镇村道路、农村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合理规划布局全县路网,加快全县与省道国道、高铁、空港水港等外部交通对接,完善城乡交通连接,优化农村公路网络,建设一个网络完善、结构合理、安全快捷、生态协调的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平安交通、绿色交通及生态交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生产生活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扩展对外交通,完善对内交通,提升区域网络。积极对接铁路、高铁,加大高速及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溆洞高速、益溆高速立项和建设,推进干线公路改造,推进县、乡、村公路“断头路”清零行动,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争取溆浦火车站配套设施完善升级。对湘黔铁路在中心城区的铁路客运站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升级。维护沅水航道、溆水航道及资水航道,重点抓好大江口、思蒙、县城、三江等码头的维护与建设,加大客运船舶改造力度。

提升公共交通综合运能。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车率,完成乡镇客运站及农村招呼站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完成城市公交线路优化及城市公交站台的规划与建设。加强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溆浦中心汽车站、城南汽车站、城东汽车站、城北汽车站、城西汽车站建设。

 

专栏 交通网络建设工程

高速公路:沪昆高速溆浦南站进站高速自溆浦至洞口,经过溆浦南站,全长118公里,其中溆浦境内76公里。益溆高速溆浦境内36公里。

国省干线公路改造:G354G241S332S245S243S224S225S308等干线公路改造。

农村公路改造:县乡公路连通工程、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及连通工程、自然村通畅工程。

公共交通综合能力建设:溆浦中心汽车站、城南汽车站、城东汽车站、城北汽车站、城西汽车站建设。

水运:大江口、思蒙、溆浦、三江等码头的维护与建设。

l 二、构建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

推进能源有序发展与可持续利用,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保持传统能源供给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构建油气电煤互为补充的能源保障网。加快电网建设,启动农网改造“三年清零”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电网改造任务,实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工程,提升城乡电网保障能力。“十三五”期未,万元GDP能耗降至0.62以下

l 三、构建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保障体系

坚持把水利作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突出薄弱环节,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构建人水协调的水利体系。重点实施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溆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县城备用水源及重点集镇供水、水环境保护工程、水电开发工程、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溆水重要河段治理项目、三都河、四都河治理工程、农村河道治理工程。加强县城防洪工程建设,提升防洪保障能力。推进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城镇排涝体系建设,提升城镇排涝能力。以夯实农村水利、拓展城市水利、注重生态水利为总要求,以加强水利建设、严格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为总任务,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发展,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启动农村安全饮水“三年清零”行动,全面解决溆浦约53.98万人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比率达到100%

专栏10  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溆水综合治理项目,深子湖、金家洞水库、杉木塘水库除险加固(第二轮)除险加固工程,溆浦县长岭、垫板冲、天星塘等55座小(II)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扩建深子湖和五化坝水库,溆浦县千工坝大型水闸拆除重建工程,万工闸等10座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沅水干流江口段、溆水重要河段、四都河、三都河等治理工程,农村河道治理工程,小型溪河坝加固改造4259处、新建小型溪河坝4624处,扩建幸福水库等10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新建斜里坑等二十座小型水库,溆浦县岩家垅溪、板木溪等5条山洪沟工程,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溆浦县防汛物资储备仓库建设。

农田水利工程:溆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紫荆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溆浦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配套812个灌溉片,干支渠系改造4864km、田间渠道改造10523km、小堰坝改造7240处等)。

水资源保护工程:培训、宣传、研究、指标设计、制度建设、考核等最严格水资源制度建设;农村饮水工程,解决53.93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溆浦县城应急供水水源工程,解决县城城市15万人应急用水问题;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高效节水灌溉28片面积11.6万亩;雨水集蓄利用节水工程,新增应急可供水量10m3;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农村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其他项目,包括枯水期水资源调度工程、水资源规划和方案、水资源保护林种植工程、全县所有养殖企业综合治理、全县所有取水单位取水管理监控系统。

水环境保护工程:城市生态补水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统溪河镇、斜里清洁小流域工程,全县范围内河道清障项目,160平方公里面积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龙潭花岗岩地区崩岗治理工程、桥江项目区坡耕地改造工程、四都河之沅水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水电开发工程:实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工程,即金桥、诗溪江等11个电站增容及自动化改造;新(扩)建桔颂坝等水电站11个,新增装机15480kw;步鳌等16个农村小水电站更换机电设备及相应土建工程。

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溆浦县水资源监测网络建设,掌握全市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满足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及水污染事件的实时、应急监测需要;溆浦县水保科技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溆浦县防汛通讯网络建设;溆浦县水利信息化体系建设,溆浦县水利风景区建设。

第九章   加快智慧公共管理、民生服务及产业建设

坚持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渗透、互动与融合。

l 一、夯实智慧化建设基础

建设高效、泛在、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政务传输光网、云计算中心和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建设“光速之城”,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百万兆)出口”的网络覆盖能力;建设无线溆浦,实现全县城乡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的目标,确保重点功能区和公益性文化场所、商务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接入信号全覆盖;推进溆浦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整合并升级现有电子政务内、外网,构建全县机关共享使用的高速骨干网络平台,实现全县电子政务网络的统建统管。建设云计算中心海量数据库,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实现应用搭建、信息共享和基本业务定制服务与业务的应用开发服务。建立全县城市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启动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建设,开发三维数字地图集成管理和规划审批三维决策支持两个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

打造资源融合与共享的公共信息平台。一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并升级现有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形成“智慧溆浦”统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区域性的信息交换共享服务、信息存储服务、空间数据服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管理,并通过应用开发服务对业务应用提供信息服务集成开发接口,业务流程服务实现跨领域的业务协同,进而支撑溆浦的跨领域的业务应用。针对溆浦的平安城市、智慧教育、社会管理和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数字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环境保护等专项领域特色业务应用,构建成专项领域的信息交换共享服务、信息存储服务、空间数据服务、专项信息资源管理,并通过应用开发服务对业务应用提供信息服务集成开发接口,业务流程服务实现溆浦的专项领域内跨部门的业务协同,进而支撑溆浦的各个专项领域的业务应用。二是智慧化处理中枢。运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系统仿真、智能处理等先进技术,深入剖析汇聚信息,提升溆浦的业务应用服务的支撑能力。三是公共信息平台组织保证。针对存在的横向协调联系多、纵向管理层次结构复杂、建设内容多等现状,建议成立领导小组、管理协调小组、业务操作小组、技术支持小组等固定组织,以保证充分沟通、有效协调、综合管理和项目的持续运行。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再教育。发挥重大人才工程引领作用,将“智慧溆浦”建设的急需人才纳入“溆浦人才支持计划”、“溆浦专业人才计划”工程,吸引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引进海内外信息化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溆浦工作。加强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协调合作,利用教育科研资源,创新培养机制,制定和落实培养措施。

l 二、提高智慧化建设水平

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加快智慧产业发展。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原则,大力开展智慧产业工程建设。按照“互联网+产业”的模式,大力实施智慧产业工程,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专项行动计划,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兴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着力推进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园区、“三农”服务智能化、新兴产业信息化等工程建设,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大力提高信息技术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

构建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围绕以创新智慧城市一体化业务协作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与系统集成为主线,建设城市运行监测、协作、指挥、评估优化平台,配套智慧运行指挥基础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破解管理难题的水平,实现整个城市的和谐快速发展。

推进智慧公共管理和民生服务。加强信息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推行“互联网+民生服务”新模式,加强信息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天网工程、智慧政务、智慧应急管理、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智慧档案等工程,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构建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专栏11  “互联网+”行动计划

通过“互联网+”带动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发展。创新“互联网+N”模式,把优质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百姓家中。

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信息技术在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特色产业中的推广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新技术研发创新的融合,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大幅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互联网+农业:加强智能农用设备的应用推广;建设完善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支持测土配方等农业基础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动特色农产品智慧流通体系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

互联网+物流:依托移动互联网,推动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打造集现代物流、仓储配送、商品展示、电子商贸、商业配套服务及信息交流、金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互联网+教育: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所有中小学的“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同步课堂”及结合课堂改革开通的“翻转课堂”。

互联网+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升级,建设信息传递和信息推送设施;建设社区行政办公、社区医疗、居民健康档案、居家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居民小区民情互动、安防消防、环境卫生等管理设施;建设超市、药店、交费等便民利民网点和家政服务设施。

互联网+城管:建设城市运行状态监控平台;启动数字城管系统升级,在完成建设的九大核心应用系统基础上,与网格化相结合,将网格化管理理念扩充到乡镇,建设实景三维影像子系统、移动行政审批子系统、渣土管理子系统,以及视频监控扩容等;在城市综合执法车辆、环卫作业车辆和市政管护车辆上安装GPS定位及移动执法系统;在建筑企业的“渣土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进行监管;在原有视频监控点的基础上,新增多监控点位,覆盖城市重要部位及道路分岔路口,并接入公安等部门的视频监控资源。

互联网+电子商务:建设全县范围的各中小企业商务平台、并广泛接入国内外商务平台;建设高速、高效的智慧物流大通道,设定监管机制;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重点扶持标杆企业;实施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业培育工程,建成完善的物流支撑服务、交易服务和衍生服务等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互联网+医疗:建设数字化医院、数字化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区域医疗协同业务系统、个人健康信息监测和采集系统、各种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等。

互联网+旅游:建设智慧旅游咨询展示系统,实现溆浦县旅游资源咨询展示站点的服务展示功能;智慧景市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实现景市公众服务和景市管理功能;建设智慧旅行社门户与电子商务系统,实现旅游报名、线路推荐、景市门票预定、酒店预定、统计等电子商务功能;建设智慧酒店管理系统系统,实现酒店电子商务和酒店管理功能;溆浦县智慧旅游信息平台、推进A级景区建设、合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及强力抓好行业管理和旅游执法等。

互联网+交通:建设覆盖各大交通路口的智能红绿灯系统及电子警察等基础设备;搭建“大交通应用中心,一个交换平台,十二个应用功能集群,二十个基础系统”。

互联网+环保:建设“智慧环保”综合管理平台、能耗监测平台、环境智慧监控平台、市政绿化智慧管理平台以及各级环保部门已经建设的多个环保信息化系统;将“智慧环保”综合管理平台将作为溆浦县“智慧环保”的最顶层平台,实现包括环保资源管理、环保知识普及、环保资源整合、环保事项审批等多项综合性业务。

互联网+应急指挥:建设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应急值守、数字化预案及综合模拟演练,满足应急业务的日常管理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应急指挥基础设施建设:指挥车、物资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等。

互联网+政务:建设外网统一门户系统,实现政务信息统一发布及网上办事大厅;接入电子政务外网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电子签章系统,建设政务外网与社会公众网的统一安全通道;在电子政务外网门户平台统一整合全市行政审批及行政服务事项,实现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绩效考核等业务功能。

互联网+水务:建设水务监测体系:围绕防汛抗旱、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管理4类核心业务,完成水务控制体系;建设水务应用体系,为社会公众、水务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在线服务和决策支持。

l 三、强化智慧化建设保障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与智慧城市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体制,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营造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市场准入、审批办照、待遇、服务等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法规,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硬件建设,拓展市场运作领域,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

保障资金到位。加快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围绕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加大信贷力度,为参与建设的企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能力,保证重大建设项目资金的高效筹措。将智慧城市建设分期、分段进行项目分解,按分项目的适应性安排融资建设;优化投资方案,对项目的进度及投资目标进行跟踪管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来溆浦进行投资,并参与到溆浦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并为其提供政策优惠和保障。

建设安全体系。建设全县统一、完善的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制定信息安全总体实施规范和不同行业的应用指南,建立信息化安全责任体系,建立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设备和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建设集约化的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建立一整套安全防范机制,定期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检测,对突发性的安全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完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建立网络安全负责制。坚持信息安全国产设备政府采购政策,实现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设备为主的格局。

 

第十章   繁荣社会民生事业

坚持共享发展原则,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加大对扶贫、就业、科教、文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机会平等,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l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大力实施《溆浦县精准扶贫攻坚行动实施纲要(2015-2020年)》,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探索差别化扶贫方式,实施“五个一批”、“十个到村到户”,确保2020年,全县104317名贫困人口整体脱贫,159个贫困村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贫困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个产业示范基地、一户一个当家脱贫产业项目”的要求,每个乡镇发展一批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产业项目,每个贫困村发展1个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发展12个增收项目,带动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通过发展生产稳定增收,确保55322名贫困人口实现就地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对生活在地处高寒山区、石山区、水库淹没区、饮用水源稀缺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易地搬迁,确保9200名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村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新发展生态公益林60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重点向贫困人口倾斜,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并提高工资补助标准,确保3500名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稳定脱贫。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补助和助学奖励制度,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一家一”助学就业扶持等工程,确保5216名因学致贫贫困户子女通过教育扶持实现稳定脱贫。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取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对因重病重残等原因导致家庭主要劳动力完全丧失、生活陷入困境的特困户纳入农村低保一类救助,适当上浮救助标准,并通过其他补助方式使其家庭人均收入超过贫困标准,确保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得到兜底生活保障,实现解困脱贫。对因病致贫农户,通过实行大病救助制度、大病医疗保险等方式,实施医疗救助扶持扶贫。通过社会保障兜底,确保31079名贫困人口得到救助脱贫。

创新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策资源整合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脱贫投入机制、多元治理的脱贫主体联动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统筹整合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倾斜安排和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抓好对口帮扶和驻村扶贫工作,健全驻村帮扶工作队扶贫机制。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全面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强力整治软弱涣散党支部。完善扶贫考核机制,强化落实和追究主体责任,逐级立下军令状,实行乡镇党委书记履行扶贫攻坚责任述职制度,做到“不摘贫帽摘官帽”, 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持续有效推进。

专栏12  “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十大行动

产业扶持到村到户行动:重点推进贫困村特色产业培育计划、扶贫产业园建设计划、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计划,因地制宜发展黑木耳、中药材、茶叶、水果、油茶、花卉苗木、楠竹、肉牛、山羊、溆浦鹅、乡村旅游等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发展1个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发展12个增收项目,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到2016年,每村建立一个扶贫产业基地,到2020年,每村建立一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开展电商进农村扶贫。

生态移民到村到户行动:重点实施移民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低保兜底到村到户行动:实施低保覆盖计划、困难救助计划、特殊保障计划、养老保障计划。

医疗救助到村到户行动:推进贫困村卫生室建设,通过新农合特惠政策、新农合大病保险政策、特殊人群特殊政策,对因病致贫农户实施医疗救助。

危房改造到村到户行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集中建房工程。

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行动:重点实施自然村通畅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教育培训到村到户行动:重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贫困学生就学补助计划、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建设计划、技术技能培训计划。

金融服务到村到户行动:重点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全覆盖计划、扶贫融资平台建设计划,确保有脱贫项目的贫困群众得到贷款支持,助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结对帮扶到村到户行动:重点开展百村万户帮扶行动、“三联七到户”活动、“一进二访”活动, 实行“三联一包”的结对帮扶制度,确保每个乡镇都有县领导联系、每个单位都有联系的贫困村、每个干部都有联系的贫困户。

党员示范引领到村到户行动:重点实施农村党员发展计划、农村党员培训计划、农村党员示范引领计划、农村党员帮扶计划,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

l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全面落实《湖南省教育厅教育精准扶贫试点方案》,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643”计划。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现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高职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支持特殊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建立健全教育资助制度,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强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依法保障财政投入,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领导机制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切实改善教育基础条件。推进教育城乡统筹,加快改造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加快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努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专栏13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普惠幼儿园,重点建设溆浦县第二幼儿园、溆浦县第三幼儿园。到2020年,基本保障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好园”。

义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化解大班额、城市务工人员入学,确保城乡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重点改造全县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47460㎡,建设城北学校、城东学校。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以上。

高中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综合性高中、特色高中发展见到效果,高中教育质量有明显提升。重点建设溆浦县第一中学、溆浦县第三中学,支持溆浦县第二中学搬迁。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

职业教育:加大普职招生分流调控力度,实现普高职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重点扩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习即溆浦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到2020年,农村初中学生劳动技术培训达100%,城镇在职职工培训率达到10%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及时得到就业培训。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5%以下。

特殊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特殊教育由点促面,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列。

教育信息化: 筹建县级网络中心,在全县新建“校校通”学校96所(含2个教学点)、“班班通”班级1443间和录播教室3间,加快实现村小教学点宽带“校校通”。

l 三、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以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项目拉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重点群体统筹就业、帮扶企业稳定就业和目标管理推进就业。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盯住重大项目落实就业岗位。完善政府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与发达地区就业信息交流,拓宽异地就业渠道。解决重点人群就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业转移人口、退伍军人等群体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支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援助机制,继续实施盯人帮扶、托底安置,保持零就业家庭安置动态清零,其他困难群体安置率85%以上。统筹城乡就业制度,实现农民工市场就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促进城乡平等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平台。抓好服务体系落实,开展各类就业培训,建立创业培训服务机构,完善乡镇、村创业服务窗口功能,支持社会创业服务机构发展。全面推行模拟企业实训和农村SIYB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十三五”时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l 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建立覆盖全县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实行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重点畅通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渠道,切实解决就业跨地区流动形成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续接、跨险种变更的问题。完善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诊疗费用的结算办法,方便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建立健全农村劳动者失业登记和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城乡劳动者失业后享受同等待遇。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推进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尤其是建筑领域企业保险工作以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伤保险工作。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结算办法,确保生育保险待遇及时足额支付。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制度、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治制度。完善救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健全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相结合,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医养融合、休闲养生、生态旅游等特色养老服务。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护理需求。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切实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扶持退役士兵就业、创业。

发展福利慈善事业。统筹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等社会福利事业。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关爱基金,深入开展慈善助医助学助困等传统救助活动。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安居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城乡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建立规范化的收入、财产和住房情况审查制度,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

健全预警应急体系。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推动公共安全保障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防控型转变。健全联防联控机制,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健全安全生产机制,实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加强安全生产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预警及防治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消防预警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消防预警应急救援体系,加快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提升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专栏14  就业及社会保障工程建设

就业创业工程:建设溆浦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4个乡镇(街道)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县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继续开展“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月”、“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月”等活动。模拟企业实训和农村SIYB培训、创业企业融资平台建设,实施“引进人才百千万工程”。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设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2255套,改造棚户区,对城中市场、红旗渔业社、长冲口、原公安局等老居民区进行改造;对粮贸东路、屈原大道安置区、城西北片区、夏家溪综合治理、乡镇、教育、卫生等17个保障性住房小区外配套;进行警予路、朝阳路及防洪堤临街面强弱电入地、门面装饰、门头广告、空调外挂、外墙瓷砖、天沟屋檐改造。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安居工程建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460户。完成10个农村集中建房示范点,集中建房1000户。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福利院老年养护大楼1栋;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养护大楼1栋、老年公寓楼2栋、综合楼1栋及配套设施建设;扩建大江口镇敬老院、新建葛竹坪镇敬老院;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1个;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建设5个。

殡葬服务体系建设:扩建殡仪馆,在卢峰镇新建公墓区。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设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25个,力争全县所有村居设立应急避难场所;争创国家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0个。针对残疾人、流浪儿童、优抚对象建立服务机构,新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儿童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医院

l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使之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取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进一步提升全民文明素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权交易机制。推出一批体现溆浦特色、时代精神、正能量汇聚的文化精品,增强溆浦的文化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倡导全民阅读,提升人民素质。

强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改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构建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面完成城乡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实现全县广播电视全覆盖。创新广播电视传播形式,实施“TV+互联网”工程,建设“三屏合一”的新型广播电视服务平台,提升广电宣传水平。切实做好县级调频广播建设,积极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搭建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智能广播平台,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广播时时通、长期通。

推动文化保护与传承。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加快培育地域主题文化精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加快屈原文化、抗战文化和民俗生态文化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努力传承保护文化遗产,重点抢救、整理溆浦县苗、土家、侗、瑶等民族文化遗产,大力扶持“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进一步加大国家级非遗名录辰河目连戏、花瑶挑花开发利用力度,抓好花瑶挑花和山背梯田旅游开发深度融合。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社会舆情应急管理,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专栏15  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湘西会战纪念园建设(为抗战最后一战纪念地改扩建工程的一部分)、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建设、数字影视城建设、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项目、改扩建辰河戏剧院、村级文化活动室、乡镇文化广场。

广电设施建设:实施自办广播电视节目提质工程、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农村广播“村村响”(应急广播)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TV+互联网”建设工程。

l 六、大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规范预防免疫接种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工作。切实做好妇幼卫生工作,落实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和新生儿筛查三级干预措施,基本实现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目标,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加快健康教育支持性建设,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基本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院管理,规范执业行为,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优化医疗机构布局和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和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加强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培训,提升全县医务人员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加强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建设,实行新农合定点医院住院费用“即时结报”,积极推行参合人员就医“一卡通”服务。

2.优化人口服务和管理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助计划生育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打击“两非”力度,加强计生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加强婚前、孕前、孕产期保健服务,有效遏制严重出生缺陷,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完善县、乡两级人口计生广域资源网;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及应用,构建三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信息系统、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监测干预信息系统、人口计生政务信息系统和“村直报”等应用系统,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程。加强计生协会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积极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幸福家庭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和谐计生、幸福计生”。

3.强力推进全民体育事业

重视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有效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体育服务民生水平,积极倡导和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稳步推进职工体育、农村体育、老年体育的发展。提升竞技体育,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早日实现“体育强县、健康溆浦”的目标。

专栏16  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重点工程

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溆浦县妇幼保健院公卫服务大楼建设项目、溆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搬迁建设项目、溆浦县中医医院扩建项目、溆浦县人民医院教学培训大楼建设项目、怀化济民医院二期扩建项目、溆浦城南医院建设项目、溆浦仁康医院业务用房改扩建项目、怀化济民医院员工公租房建设项目、溆浦南方医院扩建项目、溆浦阳兴医院职工宿舍楼建设项目、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项目、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项目、村级卫生室建设项目。

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6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和乡村医生培养,实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规范“53”( 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专业人员培养模式。60﹪以上乡村医生具有中职(中专)及以上学历,基本实现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

全民健身保障:新建体育中心及配套设施,新建健身广场、全民健身中心、小康体育村、农村文体设施项目、建制大镇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全省穿越大湘西怀化溆浦站徒步户外基地。

l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行综合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基层治理法治化。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社区平台建设,推广网格化管理、服务,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实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创新和改进信访工作,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制信访、满意信访”。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推进平安溆浦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县、乡镇城镇建成区技防全覆盖;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综治民调位于全省、全市前列。深化公安改革,加强公安工作。加强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保障消防安全,完善消防监督体系。深化平安乡镇、平安社区(村)、平安家庭等基层平安创建。

维护公共安全。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政策,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实施最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农林水利、中小学校、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建筑、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专项整治,切实加强消防和森林防火工作,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的食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全面强化餐饮、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及各类生产生活物资日常监管。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第十一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大力推进生态溆浦建设。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同步提升,着力建设生态溆浦、低碳溆浦、绿色溆浦。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溆水水质达到2类,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实现全县覆盖,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l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严格落实国家关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公益林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措施,划定耕地、林地、森林三条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

深入实施“青山工程”。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矿山生态修复,实施退耕还林、人造林、低产林改造、封山育林、“三边”绿化、“裸露山体”生态复绿五年行动计划等综合措施,加速生态修复和退化地生态治理,增加林地面积。加快碳汇林建设,明确碳汇产品产量和空间分布,将碳汇产品纳入林业投资改革的新方向,建立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库。十三五期间,确保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

深入实施“碧水工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沅水、溆水等中小河流治理为重点,切实加强深子湖、金家洞、大溪口、五化坝、牛家冲等水库的生态环境保护,以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达标排放、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全面提升全县水环境质量。到2020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

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工业、能源、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的废气污染防控治理,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抓好重点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严格实施污染限期整治,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严格控制生活污染源, 继续整治县城第三产业污染,实施县城锅炉整治工程,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城镇气化率。推进机动车污染的防治工作,实行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定期检测制度,加大老旧车辆和黄标车淘汰力度。

深入实施“绿地工程”。切实提高城镇绿化水平,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强化城镇公园、休闲广场、城乡结合部、沿路沿河两岸和小区规划绿地控制。加大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等主要通道可视范围的绿化建设,打造高铁、高速绿色走廊。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行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推进重金属污染土地的治理,对全县遗留涉重金属固体废物堆存点、重金属污染场地、河道底泥进行调查摸底,评估环境风险,实施危险废物处置、污染场地和底泥修复重点工程。切实保护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加强城乡环境治理。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对园区、企业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工业企业污染减排。切实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县城污水收集管道系统,加快推进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及处理工程体系。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建设污水集中或分散处理设施、沼气池、等工程,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l 二、推进循环低碳发展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和污染排放量,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加快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坚持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厉行资源节约,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鼓励引导企业进行设备与工艺更新,降低单位产品水资源、能源、材料消耗。“十三五”末,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62吨标煤/万元。鼓励发展生态型、环保型、低消耗、循环型、节约型产业和新兴业态,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l 三、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完善公众参与渠道。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国有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空间规划体系,严格生态空间管控,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l 四、构建防灾减灾体系

健全防灾减灾机制,重点做好对旱涝灾害、低温冰冻、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的预警预报,提升防御能力。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实现乡镇和气象灾害多发重点村全覆盖。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系统。强化对全县地质灾害敏感高发地带的危险性普查,划定易发区和隐患区,推进山洪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实施老城区防洪排涝建设项目。加强森林防火,强化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推进现代化林火管理进程,全面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防治农业、林业生物灾害,预防外来生物入侵,继续开展松毛虫、松蚧虫、松梢螟等松树病虫害和其它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大力推进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

l 五、实现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

全面加强核与辐射、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物等相关行业全过程环境风险管理,对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进行重点排查、整顿,推动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定期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和计划执法,加快建设“互联网+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种环境要素的信息共享。健全环境风险损害赔偿制度,落实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企业环境风险防范主体责任。

专栏17  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

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加强对思蒙国家湿地公园、米粮洞自然保护区、圣人山自然保护区、威虎山省级森林公园、穿岩山省级森林公园、三江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青山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体系建设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库、矿山污染修复工程现有和历史遗留重金属综合治理工程、炭质板岩矿综合治理、矿山退役环境治理项目、县域现有煤矿和历史遗留煤矿污染治理。

碧水工程:溆水流域综合整治工程, “一湖四大库”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村河道治理工程、城镇黑臭水体污染治理。

蓝天工程:机动车污染防治项目、工业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城镇重点单位燃煤锅炉煤改气工程,加强对建筑工地、拆迁施工现场和道路扬尘管理。

绿地工程: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城镇绿化水平,增加公共绿地面积。

城乡环境整治工程: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与污水管网配套工程、红花园工业园垃圾处理项目及配套设施项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处理场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建设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程、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秀美村庄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循环低碳工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

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点危险户搬迁避让工程、地质灾害能力建设、隐患点地质灾害治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大项目,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系统。

 

第十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激活发展新动力,推动溆浦县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l 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机构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职能配置,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和领导职数管理。进一步规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收费清单,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破除中介垄断,加强中介监管。深化向乡镇简政放权,全面推行“互联网+民生服务”改革,强化便民服务。深化乡镇村区划调整,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推进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养老保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各项改革试点,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增添活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加快构建公平、公正、透明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提高预算规范性、透明度和民主化程度,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和相互制衡的机制,强化预算支出约束和预算执行监督,推进科学理财和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管评审分离,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机制。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乡村控制新债、化解旧债的有效机制。推进税制改革,全面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完善节能减排的财税优惠政策,力争开展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税收改革试点。

深化投融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发展普惠金融,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全覆盖,推进再担保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健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溆浦设立分支机构。

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推进资源、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推进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改革,稳妥推进宅基地管理改革试点,完善工业用地配置方式,引导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建设用地。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合法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稳妥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规范基层民主自治,完善村(居)民议事会议制度,完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对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l 二、努力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科技、教育、人才加快发展,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2020年,全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家,全社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地方GDP的比重达到1.6%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攻关,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区域协调发展行动,着力在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农林产品加工产业等领域取得突破,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初步形成,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优化创新平台,依托产业园区、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力争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开展面向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技术研究,打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瓶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坚持专利保护与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并举,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构建普惠性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专栏18  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一是建设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与高校共建新型污泥干化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竹材关键技术研究中心。二是重大科技攻关工程,重点支持万亩翠玉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研发、无机防水涂料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行动:重点支持2万亩湘蕾金银花培管及精深加工、新型化工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行动:开展特色县域经济提升工程,重点支持20万亩优质柑桔规范化种植及精深加工产业化开发、有机油茶标准化栽培与精深加工研发。

突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的支持力度,实施科技型人才团队建设计划,打造形成“领军人才+团队+产业”的集聚发展态势。抓住省科技厅“三区”科技人才对接政策,深入推进高校院所与我县的科技合作,引导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与我县重点产业有效对接。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营造全社会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大力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构建众创空间示范基地和创业创新公共平台。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放宽企业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增加信贷扶持,简化审批程序,为创客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加大资助奖励力度,引导万众创新。强化科技项目申报,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扎实开展创业培训,认真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完善基层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撑服务体系,壮大创业创新群体。构建有利于“双创”并进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l 三、培育市场体系

培育市场主体。把市场主体建设作为启动新一轮经济大发展的引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繁荣发展。鼓励推动全民创新创业,招引溆浦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大力培育各领域、各层次和类型的创业群体,促进小微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推进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国有和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稳定良性发展。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强化招商引资,吸引聚集优质企业主体,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骨干企业上规模提质量、上市扩张。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骨干群体。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努力形成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不断优化升级的新局面。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放宽经营限制,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增加信贷扶持,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服务,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强社会服务,搭建公共服务机构和平台建设,发展面向市场主体的管理咨询、市场开拓、法律维权、投融资及人才培训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准入和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切实消除针对民间投资的隐性障碍。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和非国有资本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培育市场主体,打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放宽经营限制。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平台,落实企业帮扶制度,拓宽多种融资渠道,强化创业政策扶持。

l 四、加强区域合作

充分发挥溆浦独特的区位、交通和生态优势,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湖南“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怀化“一极两带”的大战略中。促进我县与长株潭、珠三角、长三角多层次、宽领域协作,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战略合作。全面落实湘黔两省关于建设高铁经济带的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产业互补联动发展,加强文化旅游、养生农业、生态农业、园区共建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带,形成相互开放、共同发展的格局;协同实施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等多项环保工程,建立生态环保联防联治机制,联手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l 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溆浦是“怀化市域的东大门”,有着承东启西的发展机遇,依托溆浦的交通区位优势,提升对外开放功能,加快发展对外贸易。以怀化口岸和海关办事机构加快建设为契机,制定出台我县扶持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出口奖励政策,探索新型外贸服务平台,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与服务外包,加快培育外贸增长新动力。

加大“引进来”、“走出去”力度。一是“引进来”。积极拓展招商渠道,围绕“两大主战场”建设,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亲情招商、中介招商、点对点招商、小分队招商,建立重大招商项目联席会议制度,推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打造优良的政务服务环境。积极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不断拓宽招商渠道,致力形成多元化招商格局。二是“走出去”。大力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走出去”,通过参会参展和贸易交流,拓展发展空间,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加快发展速度。抓好对外劳务合作平台建设,完成我县外派劳务站点建设任务,强化外派劳务资源储备,稳步扩大外派劳务规模。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对外贸易新业态,培育壮大外贸新增长点,推动更多的溆浦产品“走出去”。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l 一、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

1.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支持人大及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支持政府创新管理、转变职能,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施“同心工程”,推进“四同创建”。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蕴藏在全县人民中的巨大创造力。

2.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

不断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思路举措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水平。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重大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形势的宣传引导,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

3.加强班子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

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升各级领导班子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注重选拔政治强、懂业务、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硬件升级、软件变硬、保障有力、群众满意”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升级。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宣战庸懒散、提振精气神”干部作风大整治,始终保持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4.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充分考虑国防需求,构建物资储备网络,助推驻溆部队和全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后勤保障社会化。完善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推进人民防空建设

l 二、加强要素保障,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1.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强化资金保障

加强政府引导类基金的管理,按照主体功能区布局,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在城镇区域和重点开发区,重点支持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建设;在限制开发区,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在禁止开发区域,重点支持保护区基本设施建设维护和科学实验设备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按照工业集中区定位,设计相关产业引进方案和专项资金,促进产业链延伸,制定实行招商引资先进集体、个人奖励政策,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争取上级财政资金,依托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争取扩大和逐年动态调整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争取落实国家支持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激励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争取降低各类项目,特别是民生工程的配套比例,争取国家、省级补助或贴息。推进投融资制度改革,推动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探索基础设施投融资新模式,通过优惠政策实现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国内外资本的广泛进入,在生态环保、民生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公益性项目上试点PPP模式。发展普惠金融,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全覆盖,推进再担保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设立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外来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健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引进更多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

2.争取政策支持

依托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推进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区域发展等方面的项目直接申报,重点争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补助建设项目。开发储备重大项目,适应国家、省级政策变化,主动对接各层级规划战略,根据自身特色做好项目谋划,充实和完善重大项目库,并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部门的投资和相关支持。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同步调整行政审批、税务、审计、统计体制。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加大对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依托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研究建立全县要素资源有偿使用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财力补偿机制。

依托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推进环保市场化机制和创新环保金融产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银行、企业、社会进行环保投资,设计环保公益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优惠费率的融资服务,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等环境认证,完善产业部门排污权交易机制,推进企业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环境类服务,探索碳金融模式,争取将溆浦确定为全省或全国碳交易试点县。

3.强化人才、土地等基础支撑

健全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人才开发平台建设,建立引才引智绿色通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人才奖励制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探索“人才公寓”建设。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放宽经营限制,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先进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以及高效生态农业技能人才。完善党政人才绩效考核制度,创新人才选拔方式,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县、乡镇科技人员双向流动。积极探索到村任职大学生留用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提升社会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依托省直管县试点,推进用地直接报批,科学编制土地利用年度用地计划和供应计划,适当加强经济建设用地保障,争取适度加大用地计划。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对不同规划的土地利用实行差别化管理,设置土地准入条件,明确投资强度要求。在城区与重点开发城镇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用地。

l 三、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强化规划衔接。强化“多规合一”理念,坚持把规划纲要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依据。发挥规划纲要对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指导作用,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与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

2.强化部门联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依托省直管县试点的深入推进,进行大部制试点,按照同类事务由同一部门负责的原则,逐步理顺条块关系。发改局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对规划实施过程跟踪分析,对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进行统筹协调。建立各乡镇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规划实施中不同乡镇的合理利益诉求,及时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冲突。

3.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定科学考评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相关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规划实施考评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贡献突出者予以奖励,对工作推进不力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执行行政问责。各项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资金安排挂钩。

4.强化中期评估。引入社会机构评估等第三方评估机制,县政府要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县政府应将调整方案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5.动员全社会参与。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广泛征求县人大、县政协以及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6.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及时挖掘和宣传好经验、好作法,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溆浦县“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2016-2020年度).docx